网络游戏

李白能吃到辣椒吗 下列哪位诗人有机会吃到辣椒蚂蚁庄园8.15

2021-08-17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232(www.youxi232.com)

哪省古人最早将辣椒吃出名气来

从黄瓜、西红柿到莴笋、菠菜,从大蒜到辣椒,现如今,中国百姓菜篮子里的蔬菜品种可谓数不胜数。殊不知,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吃到的很多蔬菜却非中国原产,而是属于引进的“外国蔬菜”。这些蔬菜在进入中国后,立即被古人吃开了,吃了出了名气。如,大蒜,汉人先吃上的,莴苣是隋唐人爱吃的,而辣椒是清朝人吃开的,尤其川、渝、黔、湘、鄂等几省区古人为甚,当命似的……

图:汉代青铜蒜头瓶。表明当时已栽种大蒜。
汉代“重口味“,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中国人开始批量引进外国蔬菜,始于秦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时最为突出,著名外交家张骞经“绸缎之路”,从西域带回了一批果蔬新品,大蒜、胡荽(香菜)、苜蓿、胡瓜(黄瓜)、胡豆(蚕豆)等,都是这一时期引进的。
从所引进蔬菜品种看,汉代“重口味”,受欢迎的大蒜、香菜都有特别重的味道。其中,对中国食俗影响最大的是大蒜。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种蒜”条引《博物志》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大蒜在引入以后,就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与葱、韭、姜一样,成为佐饭、调味两宜之佳品。
古人有不少“吃大蒜”故事。据《太平御览·菜茹部二》“蒜”条引《晋四王起事》记载,西晋“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司马衷逃往洛阳,途中吃饭,宫女端来的是粗米饭,还有大蒜头、盐豉两样下饭菜。一向锦衣玉食惯了的司马衷,此时饿得不行,就着大蒜一连吃了两大碗粗米饭。由此可见,用蒜佐餐在魏晋时已成为民间食俗。
在这之后,食蒜更为普遍,不分贵贱,古人似乎都好这一口。据《南齐书·张融传》记载,有一次南朝齐豫章王萧嶷请人吃饭,张融吃了烤肉后,想要盐巴和大蒜,但又不好意思说,就摇着食指,老半天才停下。
吃大蒜瘾比较大的可能是唐代人。大蒜被古人当荤菜,出家人是禁食的,但据《广五行记》记载,唐咸亨年间,有个和尚因为没有大蒜,连吃鱼肉都没有胃口。

五代时期,宫人将大蒜称为“麝香草”,进一步提高了大蒜的身价。到宋代,《浦江吴氏中馈录·制蔬》中已提到“蒜瓜”、“蒜菜”、“蒜苗方”、“蒜苗干”等多种大蒜制品的制作方法
。其中的“蒜苗干”,就是眼下春天蒜苗成熟时制作的下饭菜,具体做法是:“蒜苗切寸段,一斤,盐一两。腌出臭水,略晾干,拌酱、糖少许,蒸熟,晒干,收藏。”
除了佐饭,大蒜还被成书于汉末的《名医别录》列为一种药材:大蒜“味辛,温,无毒。归脾肾。主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瓦斯……”可见,汉代医家已将大蒜视为治霍乱、肠胃炎、中毒的良药。
大蒜的刺激性和荤臭味都很大,而同时引进的胡荽则温和多了。胡荽有特殊的香味,食后满口留香,因而得“香菜”。
但古人更看重胡荽的“解毒”功能,几成万能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胡荽”条中,曾列出香菜的九种药用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主治“痘疹不快”。

隋唐人“重口感”,唐太宗时“尼婆罗国献波棱菜”
隋唐时期,中国又出现了一波蔬菜引种热。但与汉代人“重口味”不同,隋唐人更重视被引进蔬菜的品质和养营价值,比较“重口感”。其中,最出名的是莴苣和菠菜。
莴苣,有莴笋、苦苣、白苣、生菜、老鹳菜等多种叫法,最早在唐孟诜《食疗本草》中已提及。在这些叫法之外,莴苣还有一个“千金菜”的雅称。
为何叫千金菜?宋初人陶谷《清异录·蔬菜门》“千金菜”条是这么说的:“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苣也。”原来莴苣是中国人花高价从国外引进的品种,故得此名。
呙国在哪里?据考证为西域古国,秦汉时已存在。因为“呙”字古同“禾”、“和”,有学者推测,呙国极可能就是以盛产美玉著称、位于今新疆境内的古和阗国。
莴苣一经引进,很快普及,唐代已普遍种植。唐代诗人杜甫便有《种莴苣》诗:“苣兮蔬之常,随事艺其子。”当时杜甫种了一小块地的莴苣,但长得不好,遂借此大发人生感叹,写下此诗。

莴苣虽然是一种大众蔬菜,但在历史上一度被视为珍品。据南宋周煇《清波杂志》“生菜”条记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宋高宗赵构巡幸建康(今南京),在回去路过丹徒新丰镇时,提出要带两篮生菜,幸好随从官员紧急办齐。生菜因此身价大增,成为“珍品”,这里所说的“生菜”,就是莴苣。
相比莴苣,菠菜似乎更受古人欢迎。菠菜又叫波棱菜、波斯草、赤根菜,美称“鹦鹉菜”,鲁迅笔下叫“红嘴绿鹦哥”。菠菜引进中国的时间在《唐会要》里有明确记载:“太宗时,尼婆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结合唐诗人刘禹锡《嘉话录》中,“菜之菠棱者,本西中国,有僧自彼将其子来……”一语,可知是僧人所献。
尼婆罗、菠棱,都是今泊尔国的古称,又写作“颇稜国”。菠菜其实并非尼泊尔的特产,其原产波斯(今伊朗),故有“波斯草”一说。虽然菠菜非中国原产,但自公元七世纪引种后,在中国古人悉心栽培下,形成了与“欧洲菠菜”相对应的“中国菠菜”:子实有刺,保留着较多的原始特征,叶狭长而有缺刻,可四季播种。

明朝人“重外观”:海椒“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宋元以后,特别是明代中后时期,胡萝卜、辣椒、西红柿……又一批外国蔬菜来到了中国。从这一时期起,海路成为中国引进蔬菜的主要通道。
在明代引进蔬菜中,最有影响的是辣椒。可以说,辣椒不仅引发了长久的餐饮革命,而且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如今风行全国的湘菜、川菜,都是因为辣椒的出现才成为名菜的。
辣椒,古有番椒、海椒、辣茄、辣角、秦椒等多种称呼。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最早提到辣椒:“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遵生八笺》刊行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时为明朝后期,辣椒就是此时传入中国的。
辣椒原产美洲墨西哥,15世纪末,由哥伦布带到欧洲。那么,辣椒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传统认为,西线由“丝绸之路”进入;东线从海上,由东南亚传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但近来有学者提出几条新的传入路线,其中比较靠谱的,是辣椒最早由浙江及其附近沿海“登陆”。
最早记载辣椒的地方志是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浙江《山阴县志》,而最早提到辣椒的《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濂,也是浙江人,这并不是巧合,说明浙江种植辣椒已不鲜见。

为何最早见到辣椒的江浙人没有将辣椒吃出名堂?除了地理、气候、喜好诸因素外,或与当初对辣椒食用价值认识不足有关。原来,辣椒开始是当观赏植物引进的,除了高濂《遵生八笺》中称辣椒“色红,甚可观”外;清康熙《杭州府志》亦称,辣椒“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
把蔬菜当观赏植物引进,这也是明代时外国蔬菜入华的有趣方式和现象,外观好看的植物受欢迎。如西红柿,初称“番茄”,人们不敢吃,也是出于观赏目的引进的。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和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是将其当观赏植物看待的,一直到1930年代的民国时期,番茄才进入普通中国人的菜篮子,“始食之”。
中西部古“重刺激”,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
虽然浙江人可能是最早吃上辣椒的,但最能吃辣的则是川、渝、黔、湘、鄂几个省区,这几个地方的古人“重刺激”,越辣越瘾。
其中,最早将辣椒吃出名堂的是湖南人。

湖南地方志是最早出现吃辣椒记载的方志,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宝庆府志》、《邵阳县志》等志书中已有记载。由于辣椒被古代湖南人称为“海椒”,于是有学者推测,湖南的辣椒极可能是由临海的浙江传入的,如是从广东传入则应叫“番椒”,从而从侧面印证了辣椒由浙江登陆说。
同样以食辣出名的川、渝、黔地方志上,关于辣椒的记载则相对较晚。如四川,有关辣椒的记载比湖南晚半个多世纪。但辣椒传入川、渝后,似乎一夜传遍各地,最晚在清后期,四川人能吃辣、不怕辣已全国出名。清末人徐心余《蜀游闻见录》中“辣椒”条是这样说的:“辣椒一种,各省皆有,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但“辣椒”之名却是广西人最先叫出来的。乾隆年间的广西地方志统称番椒为“辣椒”。以贵州人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吃辣椒的花样很多,除了当“菜”吃外还当“药”吃,认为辣椒能“消水气,解瘴毒”;还当“盐”吃,清康熙《思州府志》称:“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本文纸质版首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文史版倪方六独家专家“一方钩沉”,现改每周四出版;电子版首发新浪博客)

桃花潭在我国哪个省蚂蚁庄园

安徽省。

桃花潭,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40公里桃花潭镇翟、万二村之间。桃花潭水深碧绿,清澈晶莹,翠峦倒映,山光水色,尤显旖旎。唐代诗人李白一曲《赠汪伦》使潭显名于世,成为历史名胜。

桃花潭水深碧绿,清澈晶莹,翠峦倒映,山光水色,尤显旖旎。唐代诗人李白一曲《赠汪伦》使潭显名于世,成为历史名胜。潭两岸,有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东园古渡、踏歌岸阁、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

扩展资料:

桃花潭位于泾县城西南40公里的桃花潭镇境内,系青弋江流经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面。青弋江,古称“清水”、“冷水”或“泾溪”、“泾水”。唐及北宋时称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源出石台县和黄山北麓,舒溪、麻溪合流后称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汇合溪、渣溪、濂溪、夏浒溪、徽水、幕溪、孤峰河、琴溪诸水,流经11个乡镇,于马头村(昔为马头镇)北1公里处出境,经南陵县、宣州市至芜湖入长江。

县境内流长75公里,河道宽150~250米,深2~10米。境内集雨面积2029平方公里。河床深潭为泥沙型,激水滩为卵石沙型。青弋江属雨性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据水文资料记载,最高水位34.63米,最低水位27.25米,流量为5600立方米/秒,是泾县最大河流。

参考资料:海峡网-桃花潭在我国哪个省 蚂蚁庄园12月13日最新答案问题

历史上爱读书的伟人有哪

1、匡衡借光读书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4、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5、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名人作家或诗人的有趣故事

1、鲁迅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2、贾岛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

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

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

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聪明过人,十多岁时,就能够诵读《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到了青年时代,他的文学才华更是充分显露。

写下了《洛阳赋》、《铜雀台赋》等传世名篇,曹操对他十分欣赏。曹操的长子曹丕也是一个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与曹植相比,还略逊一筹。

曹操看到曹植才能在曹丕之上,曾好几次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得知后,心中非常恼火,从此埋下了与曹植之间的怨恨。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如愿以偿,继任魏王。曹丕怕当时任临淄侯的曹植日后养成势力,威胁他的宝座,便以父死不来奔丧、醉酒侮辱他的使者为名,派许诸带兵把曹植逮住押到洛阳。

曹植的母亲卞太后得知消息,十分焦急。她赶到曹丕那里,对他说:“你三弟曹植平生喜欢喝酒,脾气怪僻,性情疏狂,这都是我平时教养不严造成的。

你要是能念手足之情,饶他一命,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暝目了。”曹丕跪下说:“母后放心,三弟的才学我也喜爱,我怎么会杀了他呢?我只是想警戒警戒他,让他把坏脾气改掉。”

第二天,曹丕升殿,命曹植进见。曹丕说:“我和你虽是兄弟,可是照国法,我们是君臣,你怎么能狂妄自大,蔑视法令制度,违抗我的命令,侮辱我的使臣?”曹植听了,连连叩头,请求恕罪。

曹丕又说:“父王在世时,常常夸奖你的文才,我怀疑你是请人代笔的。今天我要亲自考考你:限你走七步,做诗一首。如你真有才能,免你一死;如徒有虚名,足见你一向欺诈,决不宽容。”

曹植站起身来,说:“请出题目。”曹丕想了一想,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可是诗句中不准出现兄弟两字。”曹植略加思索,一面迈步,一面念道。

七步未完,诗已做成。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叹服曹植的奇才,纷纷请求宽恕曹植。卞太后也从殿后出来,笑着说:“做哥哥的别把兄弟逼得太紧了。”

曹丕也不由惊佩曹植的才思,对卞太后说:“母后放心,我会因此赦免他的。”于是,曹丕下令说:“植弟是我同胞兄弟,我对天下尚且无所不容,何况兄弟?

为了骨肉之情,我免他死罪,改封他为安乡侯!”就这样,曹植以自己的诗才躲过了一场惨祸。然而曹丕后来仍不放过自己的三弟,把他贬东谪西。

使他时时处于恐惧不安之中。曹植只活到四十一岁,就离世而去。后来,“七步诗”这一典故,用来称誉人文思敏捷,才气超群。

4、王亚南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

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

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

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5、曹禺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

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