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世嘉人类》近代时代奥斯曼特点介绍

2021-08-27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232(www.youxi232.com)

求“世界近现代史”所涉及的女性人物介绍

叶卡捷琳娜二世
俄国女皇(1762~1796)。阿列克谢耶芙娜,原名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斯特丁,1796年11月6日逝世于普希金)。在位期是1762年至1796年。原名索菲娅·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
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女皇与彼得大帝齐名,这位俄国女皇,原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给俄皇彼得三世。1762年参加宫廷政变,登上皇位。她对外两次同土耳其作战,三次参加瓜分波兰,把克里木汗国并入俄国,打通黑海出海口
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俄罗斯帝国。她的政绩卓越,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更成为一代代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叶卡捷琳娜女皇,德国人,14岁随母亲来到俄国,在一场政治婚姻中嫁给了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的外甥彼得,并皈依俄国东正教,成为俄国王位的继承人。
当叶卡捷琳娜与其母的马车奔驰在东欧平原的驿道上时,可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当从小熟悉宫廷倾轧的她,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复杂的宫廷生活显然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到莫斯科之后,叶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为皇储的配偶,但接下来的18年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叶丽萨维塔女皇对她时冷时热,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个身体嬴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宠爱自己的情妇,经常羞辱叶卡捷琳娜。在这期间,叶卡捷琳娜自称“无时没有书本,无时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在书本中积累知识,同时偷偷组织了一个小团体,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奥尔洛夫五兄弟为首的近卫军青年军官,成为支持她的铁腕力量。 1762年,彼得三世被杀,叶卡捷琳娜迅速登上俄国女沙皇的宝座,自此大刀阔斧,力行革新,掌控与操纵这个以男性为主的世界达三十多年之久。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其才干与名气闻名海内外,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女皇”。
1762年,女皇叶丽萨维塔去世,正在怀孕的叶卡捷琳娜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地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登上了皇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后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终于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形势大好,胜利在望的俄罗斯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在国内,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结果,自然是人心思变。在奥尔洛夫兄弟和哥萨克首领拉祖莫夫斯基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经过18年的忍辱负重,叶卡捷琳娜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大帝国的主人。
1729年5月2日生于奥得河畔的什切青市(今波兰境内),1796年11月17日猝死于皇村(今普希金市)。父亲是德意志安霍尔特-策尔布斯特王族的职业军官,母亲是德意志霍尔施坦戈多普王族的公主。1745年8月,同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大公,即后来的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彼得三世执行亲普鲁士方针,损害俄国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1762年7月9日,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内政策方面,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60年代,自诩“开明君主”,实行开明专制,同伏尔泰、狄德罗等西欧启蒙思想家保持通信联系。1767年,她召开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并为这个委员会写了《圣谕》,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后,转向公开的反动统治。1775年,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1785年颁布《御赐贵族特权诏书》和《御赐城市特权诏书》,使贵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位期间,她将农奴制度强加给乌克兰人;赐给贵族以大批土地和农奴;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诏书,使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
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1768~1779、1787~1791),打通了黑海口,侵占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1788~1790年同瑞典进行了战争。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于1772、1793和1795年3次瓜分波兰。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俄国版图由此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力图组织反法联盟,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镇压法国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在波兰问题上,叶卡捷琳娜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纵波兰选王会议,将她的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王位。1772年,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得到了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波兰爱国人士进行了灭亡前的反抗,1791年,爱国党通过了《五三宪法》,宣布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结果遭到俄普两国的联合打压,叶卡捷琳娜的军队攻占华沙,宣布《五三宪法》无效,并与普鲁士一起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议,得到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1793年波兰的最后一次议会上,在叶卡捷琳娜军队的刺刀下,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过了这个被宰割的协约。叶卡捷琳娜本来可能想为她的情夫保留一个傀儡王国,但1794年波兰救亡起义风起云涌,在联合普奥两国镇压了波兰起义后,为免夜长梦多,决定第三次瓜分波兰,使这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三次瓜分波兰,贪婪的北极熊共分得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没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土耳其始终是沙俄的头号假想敌。但叶卡捷琳娜时代对土耳其的战争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1768年,在俄国挑逗下,土耳其对俄宣战,本来被认为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却呈现出俄国一边倒的优势,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爱琴海四条战线大获全胜,在1774年的和约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被迫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后为俄国吞并),并承认俄国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耳其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双方都在备战。1787年两国战争再次爆发。这一次,俄军在苏沃洛夫(此君后来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还要大显身手)率领下赢得更加彻底,著名的伊兹梅尔一战中歼敌2万多。土耳其再次以失败者的身份签订和约,割让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并承认克里木纳入俄国版图。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沦为任人宰割的西亚病夫过程中,叶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剂。
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还有个小插曲,瑞典“演员国王”古斯塔夫想乘机偷袭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结果大败而归。瑞典、波兰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国在欧洲扩张的三个主要对象,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取得全胜。
望着大大扩张了的俄国版图,叶卡捷琳娜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早年曾读过许多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开明专制”的时代,她也使自己成为这一时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后与伏尔泰有过密切的书信联系,还曾资助过狄德罗。她兴办各类学校,提倡文学创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取消对贸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这个专制主义宝座上坐热之后,她的思想逐渐改变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持续了一年多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且未占领过战略意义重要的大城市,但还是使女皇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改“省,州,县”三级制为“省,县”二级制,并给予贵族更多更大的权力,1787 年颁布的《俄国贵族、自由和特权诏书》是集中体现,她也因此被称为“贵族女皇”。对此,虽然短期内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从长期来看加剧了贵族农奴主和农奴两个阶级的矛盾对立,农奴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进一步加深。农奴制一直是俄国社会的一大痼疾,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剧了它并将这个棘手的难题推给她的后代去解决。

叶卡捷琳娜二世事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她在位34年,是俄国农奴制度的黄金时代,此间俄罗斯国家的土地面积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打开了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击败了俄国的老牌敌人土耳其和瑞典,还和普鲁士和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从而得到波兰46%以上的土地。但这并不能说明女皇本人是个战争狂人。事实上,她赞助和支持俄国艺术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比西欧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慷慨的资助哲学家和艺术家。伏尔泰形容她是欧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另外,女皇还在狄德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对他施以援手。哲学家窘迫到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大量藏书来获得生活费的时候,女皇资助了他几十万卢布买下了他所有的藏书,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狄德罗去世之前不要让他和他的书分开,因为“这是一件最痛苦不过的事”。
在日常生活方面,女皇也十分有规律,而且待人和善。几乎所有伺候过她的内命妇都对她的人品交口称赞。叶卡捷琳娜有一位外国厨师,他做的饭菜并不适合女皇的胃口,但女皇不忍心辞退他,因此忍受了好长时间他的饭菜。某晚她到大厅找人帮她送信,结果发现侍从们正在大厅打牌,结果她吩咐其中一个去送信,然后自己坐下来继续打。
女皇的身体一向不错,但她丰富的夜生活很可能消耗了她太多的体力(俄罗斯的这种宫廷风俗在欧洲各国早就遍地开花,尽人皆知了),1796年11月初的一天,女皇像往常一样享用了五分之一斤的咖啡豆煮出来的浓咖啡之后独自到换衣间去更衣。很长时间之后,宫女打开大门,发现女皇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她中风了。
1796年11月6日,叶卡捷琳娜在极度痛苦中结束了她辉煌的一生。她死前吩咐把一份诏书藏在首饰盒中,这份诏书很可能写着她死后王位的归属(那自然是亚历山大了),但这份遗诏被随即赶来的保罗大公烧毁。后者成了俄国的新皇帝。
1801年,不得人心的保罗一世被刺杀,亚历山大大公继位,就是号称“北方的斯芬克斯”的亚历山大一世。看来,女皇的最后一个寓言也实现了。

归类人类群星闪耀时主要人物特点

归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主要任务特点是:

1、 拜占庭的陷落: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

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

3、亨德尔的复活:

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4、一夜之间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人类群星闪耀时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茵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

5、滑铁卢的一分钟:

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6、玛丽恩巴德悲歌:

1823年9月5日,歌德在离开疗养院回家的路上,抑制不住心中对于那里一位少女的思念,悲不自胜,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7、黄金国的发现:

1848年1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在自己的领地,今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

8、逃向上苍:

列夫·托尔斯泰未完成的剧本《黑暗中的光明》之续尾。

9、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1858年7月28日,在美国实业家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的推动下,人类越过大西洋的第一次通话,实现了。

10、封闭的列车:

1917年4月9日,列宁登上了从瑞士过境德国回到俄国的列车,这列封闭的列车就像一枚炮弹,把革命的导师送回了祖国,打垮了一个帝国。

11、英雄的瞬间:

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青年时代受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参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派的政治活动,于1849年4月同该派成员一同被捕,被剥夺贵族身份并判处死刑。

12、南极探险的斗争: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13、西塞罗:

古罗马生命最后的4年。

14、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美国总统威尔逊以保障人类永久和平为梦想,却惨遭失败。



扩展资料

归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我国读者颇为熟悉的德语作家。他出生于奥匈帝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少有文才,十六岁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一生著作繁富,举凡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文论、传记等等,均有作品问世,并翻译文学名著。但使他蜚声世界文坛的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他的小说以细腻而深刻的心理刻画名世,文笔清新、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与评论家称许。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其他如《夜色朦胧》、《国际象棋的故事》等都是足以体现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

其传记创作的代表作当推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巨著《三大师》;此外,《罗曼·罗兰》、《自画像的名家》(记述卡萨诺瓦、斯汤达和托尔斯泰)、《精神疗法》等都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群星闪耀时

有没有比三国志10跟真实点的策略游戏

个人觉得策略游戏还是光荣做的好玩些。。三11的战略性要比三10优秀,三10重在人物的培养,言归正传,推荐楼主玩玩信长野望系列,天下创世和革新。

古罗马时期阶段特征

1、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1)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繁荣;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古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为了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罗马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后来伴随着罗马的扩展和帝国的建立,罗马法完成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过渡,并在查士丁尼当政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2、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首先在意大利出现萌芽,然后在西欧国家出现;
政治上: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
生,诞生了经典力学;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锥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3、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上:工业革命发生,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君主立宪整体;法国最终确
立共和政体;英国则进行了一会改革;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形成一股进步潮流;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有空想走向科学,
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机器
生产提供了动力;

能否详细说说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军事体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征服史

  1.盛极转衰的军事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在中古后期和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国家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一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
  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即爱米尔国。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当时奥斯曼的主要敌人是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的土地是他扩张的主要对象。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1326—1359年)统治时
  期。乌尔汗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军队,这种军队的规模初期并不大,但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新军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17世纪初发展到9万人。当时,奥斯曼帝国有着良好的扩张条件,拜占廷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很近,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
  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了激战,尽管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作战英勇,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1389—1402年)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科索沃之战(公元1389年)
  科索沃战役是奥斯曼土耳其对外扩张中的著名战役。1389年6月,六万奥斯曼军队在穆拉德一世的直接指挥下,同由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人组成的十万联军在科索沃原野进行决战。战役开始时,塞国的拉扎尔公爵率军紧逼土军,酣战之际,塞国封建主米洛奇·奥比利奇潜入敌营,杀死了穆拉德一世,但其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挥,继续鏖战,最终仍以联军惨败而告终。此战结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对土耳其的抵抗,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的附庸。
  尼科波尔战役(公元1396年)
  欧洲封建主组成十字军讨伐奥斯曼土耳其,参加者除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领导的匈军、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军队外,还有来自英、法、意、德、捷等国的骑士,总数在六到十万间,1396年9月,进至尼科波尔城。24日,土军在敌军南方布置阵地,将步兵配置在高地上,并以木栅掩护,轻骑兵在步兵之前,重骑兵位于高地后。决战开始,法国骑士首先轻率地向土耳其弓箭手展开猛攻,土弓箭手故意后撤,将法国骑兵引入步兵阵地,使其遭受重大损失。此后,土重骑兵由两翼夹击法国骑士,将其击溃,接着又各个击破敌其余部队,大败十字军。被俘的近万基督徒除重金赎回二十四人外均遭杀害。此战巩固了奥斯曼在多瑙河以南的统治。
  从15 世纪中叶开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四处征伐,其强盛靠武力维持了150 多年。这个庞大的军事帝国之走向顶峰,是从穆罕默德二世开始的。

  (1)土耳其的军事特色

  ①“征服者”的治军之道。1451 年,后来得名“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继承了王位,不久,便开始了征战生涯。出于征服他国的军事需要,穆罕默德二世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军队成为他四处用兵的得力工具。
  穆罕默德二世对外用兵常以数量取胜,不讲究以奇、以巧制敌。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土耳其的军事战略发展。尽管有人曾试图说服他改变以多取胜的思想,但总无济于事。与土耳其历史上的其他苏丹不同,他总是亲自率兵打仗,冲锋陷阵。战争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内容。他的作为影响到他的后人,其后诸代苏丹在对外战争中也曾多次带兵亲征。穆罕默德二世为人专横,不容他人干涉他的决定,因此,作为军事统帅,他对部下要求十分严格,要求部下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他本人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微服混在官兵中间,探查其中有否“不轨”。他行踪诡秘,前后20 多次到欧洲各省区,目的是让他的部下,特别是军队对他服服贴贴,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进行征服活动。一旦他发现士兵有“不轨”言行,即毫不留情立刻处死。
  在治军方面,穆罕默德二世对炮兵尤为重视,他本人也精通炮兵技术。
  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战斗中,他的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称他是历史上一个真正伟大的炮手。他以独特的方式治军,使土耳其帝国的军队独具特色。
  ②新军。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军,二是杂牌部队,三是地方部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军。新军是土耳其的常备军,人数在1.2—1.5 万人之间,堪称15 世纪最精锐的军队,欧洲国家军队无一可与之相匹敌。这支军队系穆罕默德一世时开始组建的。新军的士兵全部从被征服的基督教国家中征召,其办法是:采取“血税”方式,每一地区每年承担一定的名额,要交出7—12 岁男童若干,而且体质和智力都要出色。这些男童要进行长达10 年的严格军事训练,同时也都改宗伊斯兰教,至10 年军训期满后,编入新军。这些青少年作战勇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土耳其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在新军中服役的士兵,终生不能结婚,不准过奢侈的生活,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打仗是他们的终生职业。年迈体弱不能打仗时,可告老还乡,国家发给抚恤金。
  新军以外的另两种军队则与之大相径庭。杂牌部队是由土耳其人和基督教叛逆者组成的一伙乌合之众,装备也很差。地方部队大部分是从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的古代称谓)征召的,情况比杂牌部队稍好,但远远比不上新
  军。
  ③步兵装备和战术。土耳其的步兵穿着锁子甲,一直到大腿上部,头上戴有白色尖顶帽,装饰着铁片。兵器主要有弓、剑、长矛等。军队里服从命令是绝对的,土耳其对外征服的成功,与它的军纪有直接关系。
  土耳其军队刚发现敌军时,先监视敌军,不马上采取任何行动,然后找机会突然袭击。但这种战术并非固定不变,也依敌情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土军将大队人马分成若干分队,同时从几个方面攻击敌军,令敌军首尾难顾。
  土军后退时也常常杀回马枪,且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土军将领或指挥官当发现追兵队形混乱、阵形不整时,马上把一个小鼓敲三下,凡听到击鼓的人都照样敲三下,官兵们很快明白了,这是反击的信号,于是立即掉头反击,令追兵措手不及。在会战中,土军也采用了一些别的战术,如把火把、爆炸物投到敌军骑兵中,受到惊吓的马匹四处乱窜,从而使敌兵失去战斗力。土军为战争需要,还专门饲养了一批未经驯化的骆驼,在战争中,把这些骆驼赶到敌阵中,狂奔的骆驼不仅扰乱敌军的作战计划,而且也给敌军造成伤亡。
  土耳其步兵多以冷兵器为主。在后来的战争中,他们与手持火器的欧洲人交战,损失是对方的3 倍,有鉴于此,土耳其军队也改变了兵器装备,开始使用火器。
  ④炮兵。炮兵是土耳其军队中最重要的兵种之一,甚至比新军更重要。穆罕默德二世重视炮兵,但他的炮兵都不是伊斯兰教徒,而主要是基督徒。他手下共有120—130 个“大炮”连和14 个“小炮”连,每个连有火炮4 门。
  穆罕默德专门雇用一位匈牙利工匠为他造炮,其中最大的火炮外径2.44 米,可发射重达660 公斤的石弹。这个庞然大物要用60 头牛来拉拖,200 人为它铺路,每装一次弹药费时2 小时,一天只能发射6—8 次。可是这门巨炮没使用几次就爆炸了,连那位造炮的工匠也被炸死。
  土耳其军队也装备了火枪,时间比装备火炮稍晚一些。鉴于火炮在战争中的威力和作用,不仅穆罕默德二世本人重视炮兵,土耳其军队也十分重视炮兵。
  ⑤工兵。土耳其对工兵也很重视。战争中,工兵能为军队修筑比较坚固的野战工事,同时也和攻城部队一起,挖掘地下坑道以配合部队攻城略地。
  在攻城战中,工兵不仅以挖掘坑道为进攻手段,还常常在敌方城墙下埋设地雷,进行爆破。进攻君士坦丁堡时,土耳其工兵配合攻城部队,采用了坑道爆破。进攻罗德岛时,土耳其从巴尔干调来工兵,先后埋雷54 次,有力地配合了攻城部队的行动。在人类军事史上,土耳其人第一次把火药用于坑道爆破。
  ⑥海军。土耳其地处欧亚两大洲之间,地中海、爱琴海对土耳其尤为重要,而且沿海国家多为海上强国,如威尼斯、热那亚、西班牙等国,都拥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土耳其如果不重视海军,就等于放弃了海上霸权。因此,
  土耳其人十分重视对海军的经营,并因此确立了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土耳其海军与西班牙、威尼斯等国海军多次交锋,胜多负少,土耳其夺取了爱琴海上一些岛屿,占领了意大利、北非、希腊等地的部分重要港口。
  土耳其海军舰船与欧洲各国舰船有所不同。欧洲各国在大西洋航行,多采用大帆船,而地中海风平浪静,所以土耳其仍保留着古老的划桨军舰。土耳其人的海军战术比较独特,他们使用一种18—24 桨座的快船,船上只有
  200 人,比别国舰船小一半,但速度快,便于操纵。土耳其人驾着这种小船,“打了就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颇令一些欧洲国家海军头痛,直到利班多海战土耳其失利,这一局面才告终。
  ⑦独特的兵役法,人称土耳其兵役法为“军事殖民计划”。该计划不仅把战利品分给出征者,还把被征服的土地分配给出征将士。每一位接受了被征服土地分封的人必须向国家提供一名骑兵,为帝国打仗。这一计划与中世纪欧洲采邑制有相似之处。但土耳其的“军事殖民计划”要求受封者长期服役,而欧洲采邑的封建主只承担部分军事义务,且封地不能传给后代。“军事殖民计划”是土耳其军事特色之一,保证了国家的兵源,调动了军队外侵的积极性。

  (2)攻陷君士坦丁堡
  ①攻城准备。早在青年时代,穆罕默德二世就把攻克君士坦丁堡作为自
  己的奋斗目标。继承王位后,他便着手把这一奋斗目标变成现实。他“征服
  者”的生涯就是从攻克君士坦丁堡开始的。1452 年,他令一支部队和5000
  工匠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登陆,建造了一座名曰罗米里亚·西萨尔的要塞。要
  塞异常坚固,布满炮台,易守难攻。要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它切断了君士
  坦丁堡与黑海诸港口间的所有联系,君士坦丁堡亦无法从乌克兰引进粮食。
  同时,土耳其人开始在君士坦丁堡城下集结重兵(一说为15 万人,另一说为
  8 万人),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炮兵。穆罕默德二世准备了100 多门重
  炮,其中特大型重炮12 门。为了从海上封锁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还准
  备了上百艘军舰。这些舰船大小不一,以小船居多。
  穆罕默德二世作了充分准备,加之土耳其军事实力雄厚,攻克君士坦丁
  堡势在必得。
  ②严密设防的君士坦丁堡。面对来势汹汹的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堡全城
  总动员,尽最大可能层层设防。重要的港口金角湾南北两边设有海墙保护,
  出口处用大铁链拦隔,以阻止敌舰进入金角湾,并加上若干大木桩进行加固。
  君士坦丁堡拥有战舰26 艘,其中希腊10 艘,威尼斯和热那亚16 艘。
  君士坦丁堡适合服兵役的男子计25 万多人,但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
  所能召集的士兵不足5000 人,加上部分外国雇佣兵,总数不过8000 人。1453
  年1 月,热那亚又派来700 援兵,由名将吉斯提尼带领。日耳曼炮兵专家兼
  军事工程师格兰特亦同时到达。吉斯提尼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名将,君士坦丁
  十一世任命他为城防总指挥。此外,君士坦丁堡还加高加固了城墙,以期抵
  挡住土耳其军队的进攻。君士坦丁堡多次抵抗过东西方军队的攻击,然而,
  此次双方实力悬殊,即使倾其全力,也难保城池不失。
  ③攻城战。1453 年4 月,穆罕默德二世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准备攻城。
  他将10 多万大军分成4 个军,从4 个地点攻城。他的金红两色营帐也设在了
  攻城前线。
  4 月12 日,土耳其军舰炮击君士坦丁堡,土军的大炮也推到护城河边,
  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的炮击。土军巨型火炮响声震天动地,炮击持
  续了几天,但效果并不理想,4 月18 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全线电击攻城。
  君士坦丁堡守军已有准备,弓箭、火器一齐向土军射击,土军成片死伤,第
  一次攻城失败。两天后,热那亚支援君士坦丁堡的船只突破土军包围,给君
  士坦丁堡运来了粮食和弹药。
  第一次攻击失败后,穆罕默德二世发现,如能绕过金角湾大铁链的封锁,
  从背后攻击君士坦丁堡,效果会更好,既可分散守军兵力,又可两面夹击。
  为使舰船进入大铁链封锁的金角湾,穆罕默德二世动用几千人,把70 余舰船
  拖到陆上,在陆地上修了一条木制轨道,上面涂上黄油,“旱地行舟”的战
  争奇观出现了。在炮兵掩护下,70 多艘舰船从陆地进入了金角湾。土耳其人
  又在金角湾架设了一座浮桥,供土军通过。君士坦丁堡处在土耳其人的两面
  夹击之中。
  君士坦丁十一世虽未弃城而逃,但形势的严峻他心中十分清楚。土耳其
  人攻城日甚一日,外面接济中断,即使能抵挡住土军攻势,饥饿也会使城里
  人不战自亡。土军每天炮击不止,城内伤亡人数与日俱增。5 月7 日、5 月
  12 日,土军两次大规模进攻又被击退。城池久攻不破,形势对土军越来越不
  利。土军兵力增多,补给发生困难,难以长期坚持下去,可能会被迫自动解
  围。为打破僵局,穆罕默德二世绞尽脑汁。他令手下人制造了一个高大的“攻
  城楼”,以此为掩护,推到城墙边,从上面向城内开炮射击。但攻城楼很快
  被守军摧毁,没有达到目的。
  强攻、攻城楼都遭失败,穆罕默德二世又采取了第三种特殊的战术——
  工兵挖坑道爆破攻击。但守军另一将领格兰特不愧为军事工程师,成功地阻
  止了土军的坑道战术,土军工兵不是被炸死,就是闷死在坑道里,或被水淹
  死;格兰特有时也派人到坑道中,用刀、斧将土军杀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在坑道战中使用了火药。
  穆罕默德招术用尽,仍无法攻克城池。他决定在5 月29 日对君士坦丁堡
  实行大规模海陆两栖进攻。这也是一次海陆两军的联合行动,海军吸引海墙
  上的守军火力,陆军则大规模强行攻城。
  土耳其军队此次攻击不分昼夜,一刻也不中断,直到城破为止。穆罕默
  德二世把主力军队陆续投入攻击,最大限度地消耗守军实力。此外,他还进
  行了大量的物力准备:2000 架云梯、铁钩及大量的柴草(用来充填守城的壕
  沟)。穆罕默德二世孤注一掷,把这次攻击视为最后一次进攻。
  与斗志高昂的土军相比,君士坦丁堡内人心惶惶。许多人涌向索菲娅教
  堂,作最后一次宗教祈祷。人们预感到末日来临,君士坦丁十一世对城防作
  了最后的部署,守军也准备作最后一搏。
  5 月29 日上午,土军全面进攻开始,在重点攻击地段,土军分成三个梯
  队,杂牌军在最前面,安纳托里亚民兵在中间,最后才是主力部队新军。穆
  罕默德二世这样安排是想让前两个梯队消耗守军的兵力和弹药,最后由新军
  解决战斗。守军用沸油、希腊火及其它武器击溃了前两个梯队。这时,大约
  1 万名新军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新军中多数人身经百战,受过专门训练,不
  顾一切向前冲。攻城战变成了肉搏战,但仍不分胜负。一支新军经过5 次浴
  血冲击,突破了城防。土耳其军队历尽艰辛,终于攻克了古城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一场浩劫之后,君士坦丁堡变成了土耳其人
  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二世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了“土耳其”。

  (3)“征服者”的征伐
  穆罕默德二世在位30 年,几乎都在征战中度过,“征服者”名不虚传。
  攻克君士坦丁堡之后,无论陆地,还是海上,他的军队几乎从未停止过行动。
  其中几次著名的军事行动有:
  1456 年,穆罕默德二世亲自带兵进攻南斯拉夫,围攻贝尔格莱德。由于
  匈牙利人协助,土耳其人无功而返。次年,匈牙利国王故去,穆罕默德二世
  失去强硬敌手,在巴尔干半岛站稳了脚根,树立了霸主权威。
  1461 年,土耳其舰队在爱琴海驱逐了威尼斯人的势力,夺取了威尼斯所
  属各岛屿,攻占了伯罗奔尼撒半岛。
  1463—1479 年,穆罕默德二世用了16 年时间,击败了海上强国威尼斯。
  16 年里,双方多次交战,面对咄咄逼人的土耳其强大的军事压力,威尼斯被
  迫签订和约,放弃了许多岛屿。此间,土耳其占领了克里米亚,黑海成为土
  耳其的内湖。
  1480—1481 年,土军占领南意大利的奥特兰托。
  1480 年,土军围攻罗得岛,遇到顽强抵抗。1481 年,穆罕默德二世死去。
  土耳其军队被击溃。
  穆罕默德二世之死宣告了他征服生涯的终止。他把军事触角伸向了欧
  洲,但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巅峰时代,却是他死后由他的子孙创造的。
  (4)军事顶峰时代的土耳其
  ①短暂的“中衰”。穆罕默德二世死后,其子巴贾兹德二世继承王位。
  在穷兵黩武方面,巴贾兹德二世比之其前辈和后辈都显得逊色,他统治的30
  年间出现了短暂的“中衰”。“中衰”是相对而言的,巴贾兹德二世对外大
  规模的军事行动也不止一次,其中尤为重要的当属两次利班多海战。
  1499 年7 月,土耳其海军在第一次利班多海战中大败威尼斯海军,取得
  土耳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胜利。这次海战胜利后,直到1502 年,爱琴海、
  爱奥尼亚海上一些原属威尼斯的岛屿悉数落入土耳其人手中。1499—1503 年
  间,双方争斗不止。威尼斯自知身单力孤,无力同土耳其较量,便与匈牙利、
  波兰先后结盟。法国和西班牙也因不能容忍土耳其势力的膨胀,各派出舰队
  协助威尼斯。双方遂发生第二次利班多海战,威尼斯舰队又遭重创。
  在陆路,巴贾兹德二世派出骑兵进入意大利北部,从陆地逼近威尼斯,
  以配合海战进行。由于巴贾兹德二世注意力集中在欧洲,东方各国不断骚扰
  土耳其边境。总之,在土耳其军事史上,巴贾兹德二世的军事行动规模较小,
  因此人称他统治时期为“中衰”。
  ②赛利姆一世对东方扩张。结束“中衰”的是赛利姆一世。与其他对外
  用兵的苏丹比较,赛利姆一世对东方颇为重视。他在位期间解决了东方问题。
  1514 年,赛利姆一世亲率大军入侵波斯,查德兰一役大败波斯。正当赛
  利姆一世准备长驱直入时,他的近卫兵哗变,骑兵亦不愿再战,赛利姆一世
  只得转道他处。
  对待埃及,赛利姆一世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埃及军队有3 万骑兵,没
  有步兵和炮兵。赛利姆一世约有4 万兵力,但他的步兵和炮兵战斗力极强。
  土耳其军队先采取守势。当埃及军队排成新月形阵形重点攻击土军中央阵线
  时,土军的炮兵发挥了巨大威力,将埃及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埃及苏丹也被
  打死。侥幸活命的埃及骑兵四下逃散。赛利姆一世乘胜挥师埃及,打败埃及
  军队,夺取了开罗,并宣布自己为埃及苏丹。此后,赛利姆一世继续用兵,
  征服了麦加,阿尔及尔表示臣服。至此,赛利姆一世平定了东方。
  ③军事顶峰时代的到来。正当赛利姆一世准备用兵欧洲时,不幸病死。
  他死后,苏莱曼一世继位。苏莱曼一世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组织家,连同他
  的军事业绩一起,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推向了顶峰,人称他为“苏莱
  曼大帝”。
  苏莱曼一世在位46 年,发动战争几十次,多以他取得胜利而结束。苏莱
  曼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共有正规常备军将近5 万,骑兵13 万,加
  之其它各种名目的非正规军,帝国总兵力多达25—30 万。这在当时差不多已
  是“天文数字”了。苏莱曼一世用兵一如他的前辈,战争中以数量取胜,每一次出征都动员10 多万兵力,几百门大炮,实力远远超过他的对手,很难有
  一个敌手可与他的军队相抗衡,他们只能采取据堡坚守或固守阵地的战术。
  苏莱曼一世在军事上突出的一点是他的组织才能,因为能在战场上将十几
  万、乃至几十万兵力调动自如,有条不紊,没有出色的组织才能是难以办到
  的。
  苏莱曼一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还由于后勤保障的
  成功。帝国军队每一次大规模行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输和后勤物资
  供给均不是一件易事。但由于苏莱曼一世的组织才能,后勤保障比较成功,
  因而帝国军队在军事上才能取得胜利。
  苏莱曼一世不仅注重对外用兵,还注重内部的改革,及司法制度的完善。
  在诸项制度中,曾有一项特殊规定,即军队出征时沿途征用粮草要支付钱款。
  此项制度的规定,在当时各军事强国中是罕见的。苏莱曼一世时军事后勤保
  障的成功与此项特殊规定不无关系。
  在苏莱曼一世时代,帝国军事之鼎盛还因为军队诸兵种均处于鼎盛时
  代,帝国军事的各方面亦处于鼎盛时代。帝国军队常常因时、因地制宜,战
  术不断变化,既保证传统的炮兵、步兵、骑兵等兵种的优势,同时也注意发
  挥例如工兵这样特殊兵种的优势和特长。
  总之,苏莱曼一世时代,帝国的军事优势是综合的,是多方面优势组合
  而形成的。
  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军事的鼎盛是以对外征服为主要内容和表现
  形式的。在数十次对外战争中,较为著名的、能够体现帝国军事特色、反映
  军事特点的有如下几次:
  (一)罗得岛的攻防战。罗得岛是地中海一个岛屿,也是基督教世界的
  一个堡垒。罗得岛上的坚固工事,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防御堡垒是一流
  的棱堡,海港出口处设有粗大铜制锁链拦截,两侧设有堡垒。坚守罗得岛的
  是“圣约翰医院武士”700 人,另有当地武装6000 人。这些兵力包括步兵、
  骑兵、水兵。步兵分为长矛兵和火枪兵两种。岛上火炮数量不多,但配备合
  理,弹药充足。罗得岛的致命弱点是孤军奋战,没有增援部队,也没有物资
  补给。而土耳其人所依靠的恰恰是人多势众、后援不断的优势。
  1522 年6 月,大约10 万土耳其军队在罗得岛登陆。这支军队继承了土
  军的优良传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配有卓越的炮兵和工兵。双方以炮兵
  互射拉开战斗序幕,土军工兵开始挖掘坑道,埋设地雷。双方的炮战十分激
  烈,守军战前已对射程内各目标进行了十分认真的观测,所以炮兵射击十分
  准确。地面炮火猛烈,地下坑道里也进行着激烈的厮杀、搏斗。8 月间,土
  军工兵把罗得岛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9—11 月,土军反复攻城均被击败,
  但土军强大的炮兵也给守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城墙缺口处,多次发生肉搏
  战。守军每伤亡一人,战斗力就削弱一分。兵员日益减少,守城压力越来越
  大,得不到援兵,弹药也得不到补充,守军处境更加艰难。相反,土军的后
  援源源不断运抵罗得岛。12 月中旬,土军经过6 个月艰苦战斗攻破城防,进
  入城内。双方在战斗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土军由于强攻堡垒,伤亡尤为
  严重,前后参加攻击罗得岛的20 万土军,至少有5 万人丧生。
  (二)莫哈克斯战役。罗得岛战役是苏莱曼一世的军队所进行的比较典
  型的野战攻坚战,而苏莱曼一世在征服匈牙利过程中所进行的莫哈克斯战役
  则是另一次比较典型的野战战例。莫哈克斯平原是发挥骑兵特长的理想场
  所,于是双方参战的主力均为骑兵。匈牙利国王路易二世手下不足3 万兵力,
  其中1.2 万人为骑兵。步兵中本国兵力约占一半,另一半是日耳曼等地的雇
  佣兵,其主要武器是火枪。路易二世把步兵组成3 个方阵,20 门加农炮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