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三国志12》教你学会使用空城计

2022-01-12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232(www.youxi232.com)

三国志中如何描述“空城计”?

《三国志》 中没有空城计这样的描述。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是现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是西城,即现在的陕西省安康市。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扩展资料: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城计

《空城计》主要内容!!!!!! 20字左右!!!!

司马懿率兵攻城,诸葛亮无兵迎敌,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空城计,《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诸葛亮驻西城,得街亭失守之讯,又知司马懿乘胜来攻,所部精锐已俱被遣出,西城空虚;在危急中,定空城之计,令将城门大开,自坐城头,抚琴饮酒以待。

司马懿兵至城下,见状大疑,又素知诸葛谨慎,不进而退;及至探明回军,诸葛亮已调来赵云,惊退司马。

扩展资料: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使用空城计

空城计的历史(诸葛亮根本没用过空城计)《魏略》说,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

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坚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宫衙里,不再露面。孙权仔细量度了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

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过,《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所撰的,他记载同时人的事迹,应该比较可信。
根据《三国志 赵云传》注引中记载:“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营),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哉,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这段史料本身已很精彩,再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就更加曲折动人了。特别是赵云令士兵大开营门之后,演义描写这位英武将军“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当曹操引军“杀奔营前”时,“见赵云全然不动”,吓得“曹兵翻身就回”。短短数语,使赵云的威武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激动不已!

公元前666年的“空城计”,是这样的:东周惠王11年,南方大国楚忽发大军,兵车六百乘,在令尹子元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杀奔郑国而来。郑国君臣闻听此讯,一时间十分慌乱,有说楚国太强大了,打是打不过的,只能和它议和;有说硬打肯定是不行的,只能坚守请别国援助;有说赶快走往别城吧,暂时避开这些野蛮人再说。唯有宰相(当时郑国称正卿)叔詹雍容地说道:怕什么,楚人有几根肚肠,俺都知道,俺自有计破他!于是叔詹一边派人火速向邻国求救,一边不慌不忙地安排布置。当楚国先锋一路势如破竹杀到郑国城下时,忽见郑国城门大开,只见城中百姓来来往往,平静自如。城内城外竟不见一个士兵。楚国先锋见此,不知郑国在捣什么鬼,自己先锋部队人不多,可不敢贸然。连忙吩咐离城五里下寨,等待大军到来。等令尹子元来到,闻听此事,登高一望,忽见郑国已经城门紧闭,城头上旌旗林立,甲士如云,剑戟耀眼。楚人大吃一惊,第二天又听说齐国、宋国、鲁国都出大军来援助郑国了,楚军只得回去。 陋史氏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空城计”曰:“泛指掩饰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故此,真正的空城计应该是城内基本无兵或者兵力相对于敌人十分微小聊胜于无。而当时郑国虽然不及楚国强大,但都城内力量却并不空虚(相对于楚国前锋部队,尤其如此)。其大开城门,无非是在城内埋伏士兵,想诱楚军先锋进城耳。当楚国大军一到,城门马上关闭。故此,此事只仅仅有一点空城计的外皮,或者说,给后人提供了真正实施空城计的一种模式,其本身还难算空城计也。 再看钱锺书先生《管锥篇》里举的三个例子: 公元430年(宋元嘉七年),宋文帝刘义隆派大将到彦之北伐。初期大胜,宋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所有土地。后来却大败,到彦之狼狈南还。(陋史氏按:元嘉北伐,是晋室南渡后南朝希图收复北方的最大规模一次行动,惜乎正逢北魏强大,军事战略又有误,导致先胜后惨败,从此南人不敢窥北。后人读史至此,往往击节长叹!辛弃疾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正咏此也。)北魏军队乘胜打到山东,直到济南城下。当时济南太守叫萧承之(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老爸,故此事列在《南齐书??高祖纪》里)。北魏数万大兵杀近城边,而整个济南城里只有数百士兵。萧承之见事情紧急,连逃跑都来不及,赶紧叫士兵都隐蔽起来,然后大开城门。有人说道:敌人那么多,关紧城门都不一定有用,这不是玩儿命吗?萧承之笑道:正因为关城也没用,只能这样赌一把了。结果北魏兵果然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而走。 唐高宗时,有个叫崔知温的人任兰州刺史。一次,有党项人三万余众来进攻兰州。城内兵力极少,部下十分恐慌,不知该怎么办。萧知温见此,也无他法,只能舍命博一把了,于是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党项人见了,怕有埋伏,不敢进兵。结果其他将军率兵来救,于是大破党项。 另一件事也与此相似:唐高宗麟德年间(公元665年),有个叫李谨行的人,骁勇善战,以战功当上积石道经略大使。一次,吐蕃军队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手下兵士大部分都樵采去了,城里基本没准备。忽然听说敌人大至,李谨行赶紧命令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见状,也怀疑有伏兵而不敢进。 陋史氏按:钱锺书先生治学严谨,举这三件事为空城计,完全当之无愧也。 东南一箫翻阅史书,发现吾们老祖宗脑子真正发达,胆量也真正像姜维一般——比斗还大(当敌人铺天盖地杀将过来时,没有胆量的人逃都来不及,哪敢大开城门啊!),其他竟然还有不少人也用过此计。特此摘录一下,供同学们增长历史知识,也给易中天先生增加点参考材料。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浙江出了伙以孙恩为首的农民造反派,到处攻城略地,杀官屠民。朝廷派军队前往镇压,后来当上皇帝的刘裕当时只是一名下级军官,随军前往,屡立战功。公元401年,这伙造反派打到浙江海盐。刘裕在海盐筑城守卫,虽然又多次打败他们,但城内兵少,敌人屡败屡战,刘裕感到不出奇计,终归众寡不敌。于是,一次战斗下来,刘裕命令趁夜间,把城头的旗帜全部撤下,士兵全部隐蔽起来。第二天早晨,暴徒又来攻城,却发现城门大开,城上只有寥寥几个老弱病残士兵,有气无力地站着。农民造反派还算有头脑,先问一声:刘裕那小子呢?城上回答:他怕死你们了,昨晚趁黑带兵偷偷跑了。这会儿大概已经在上海大世界泡咖啡了。城下一听大喜,想这下可以发财享受了,纷纷不顾一切地抢进城来。埋伏在城门内的刘裕突然领军奋起猛击,大败敌军。孙恩这才怕了刘裕,狼狈而去。 一百年后的公元503年,南朝已是萧衍建立了梁朝。这一年,北魏发兵大举南侵。当时,有个叫冯道根的人,受命担任南梁太守。冯道根到任之初,就下令赶紧缮修城墙,并四处派出侦察兵了解敌情。人们笑他:你何必如此紧张,似乎敌人就要来侵犯一般。冯道根正色道:老话说,小心地提防,勇敢地战斗,你们难道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知道么!谁知,城防还没修完,北魏大军两万余人已攻近城下。当初笑冯道根的人一见敌人的声势,全都吓得胆战心惊,面孔变色。冯道根却嘻嘻一笑,命令大开城门,自己便服登上城楼。见敌人乱哄哄一片,还没摆好阵势,冯道根急令精锐将士二百人出城猛击,大破敌军。北魏军队见初战不利,城中又如此状态,害怕有什么诡计,赶紧退却。冯道根又抓紧时机,出兵尾击,结果竟成功地击退了北魏人的此次南侵。冯道根也因此声誉大起,成为梁朝的一代社稷重臣。 李元轨,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四个儿子,封为霍王。史书说他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李世民曾拉着这个小弟弟叹道:你智勇过人,可惜现在天下太平,你无用武之地啊!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久已臣服的突厥人突然起兵反叛,一时唐军大败。突厥大军打到定州城下。当时李元轨担任定州刺史,见敌人来,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突厥军队毕竟缺少文化,没见过如此阵势,也不知道汉人历史上有那么多虚张声势的事例,以为必有诡计。于是当门而止,窥探半天,不敢进攻,最后在半夜里悄悄溜走了事。 史上最后一件空城计是在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当时唐朝已亡,天下大乱,南方吴、吴越、楚、蜀、闽等小国齐立,互相攻打。这一年,吴越国派兵二万攻击吴国的信州。信州城内只有区区几百兵力,刺史周本见众寡悬殊,根本不能打。于是干脆命令大开城门,又在门内挂几幅破布遮掩,又命令在城楼上摆下几桌酒席。然后率领手下文武僚佐(可怜这几个僚佐肯定吓得面无人色)登上城楼,一边奏乐,一边饮酒赋诗。任下面箭如密雨飞来,一个个安坐不动,顾自行酒作乐。吴越兵见如此阵势,以为必有神人相助,竟然不敢再打,虽然围住城池,却中心恐慌,终于悄悄在夜半溜走。 综上可见,如果算上公元前666年郑国叔詹那件,吾国历史上用过的空城计事例刚好十件(呵呵,可见国人历来喜欢用十计数,如十大景点、十大事件、十大将军、十大……并非空穴来风也,连这空城计都刚好凑上了它,冥冥中岂非有定数乎)。而且所有空城计的模式基本相同:城内兵少,而敌人大集,于是大开城门。想那冷兵器时代,攻城向来十分艰苦,无论打不打得下,代价都十分昂贵,哪有这种好事,开着城门让你进去?于是攻者反而狐疑起来,然后害怕,最后一走了之,还自以为得意:老子岂会上你贼当,让你开着城门骗鬼去吧!这情形和一只老鼠站在鼠笼前十分相象:笼门大开,里面一块香肉。老鼠狐疑半晌,想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还是三十六计,溜为上计!没想到兵法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真正得意的却是弱者也。只有那孙恩一伙人不信邪,以为城里美女财宝在等我,头脑一热之下,上了刘裕的大当。有点创意的是李谨行:别人都是偃旗息鼓,肚子里闹鬼,他却是建旗伐鼓,惑人眼目。最有创意的是那周本:又在城门口张挂布幔以疑神疑鬼,又在城楼上奏乐饮酒以示闲暇,惟独缺少了一个两旁童子侍立,自己焚香操琴,否则罗贯中必不敢再如此描写,则《三国演义》将少一精彩情节也。 宋朝以后的一千年,史上再未有关于空城计的记录。想来大约是史书上记载既多,人们也认清了它的实质,攻城的人知道这百分之九十九是真的和空城一般,再不怕被人忽悠;守城的人也知道这样干风险实在太大,再没人敢于舍身一博。但它真正的归于消亡,应该和宋朝的“靖康之难”有关——靖康二年,金兵再次打到汴京城下。宋钦宗赵桓听信了大臣之言,任用“神人”郭京御敌,想用天兵天将战胜敌人。那郭京大开城门,率领“神兵”乱打一场赢得“神兵”死亡殆尽后,悄悄溜走。金兵不信邪,见城门大开,不管三七是二十一还是四十八,猛然冲将进去。于是东京陷落,二帝被擒。从此大开城门以吓唬敌人的空城计就成了只能欣赏不能使用的昨日黄花矣

空城计用几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诸葛亮军中缺兵时,司马懿引大军五十万。孔明打开城门,登城弹琴。司马懿见这情况,怕有埋伏,退兵而去。

空城计,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

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