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有人知道这个作品的内容及其介绍影响...
《青铜时代》 1875-1876年/青铜,182.24 x 66.36 x 47.00 厘米(含底座)
1875年,罗丹开始创作这件著名的雕塑作品,准备将其送交沙龙展览。“青铜时代”这一名字看似与这个裸体男人没有关系,它实际上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与石器时代、黑铁时代的说法类似。这个裸体男人正舒展身体,如罗丹所说的“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这一动作象征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始。在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罗丹曾前往意大利,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风格对这件作品产生了影响。从这件作品开始,罗丹开始以人的形体来象征某种文化意义。
《青铜时代》是罗丹在结束布鲁塞尔的游学时创作的作品。他想拿出一件打得响的作品,向人们证明"我是雕塑家了"。开始罗丹的构思比较简单:一个伤兵,左手拄着棍子。一名叫August Neyt的佛拉芒士兵给他作了十八个月的模特。后来经朋友建议取消了多此一举的棍子。雕像又几次易名,曾叫过《森林人》,《被征服者》,《原始人》,《觉醒》等等,最后定为《青铜时代》,表现一个年轻人体魄完美健康,准备投身未知世界。
《青铜时代》展出后,因为它与真人非常相似,有人怀疑这种写实手法所造成的逼真效果,指责这件作品一定是罗丹用真人浇铸模子制作的。罗丹被迫拿出模特和雕像的照片为自己辩白。
三年以后,法国政府买下了这座雕塑。这座雕塑得到允许后共复制了27座,也有人说复制了150座,这个数字足以证明"青铜时代"的成功。
《青铜时代》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一米八二的身高,美丽健壮的身体,令人惊叹罗丹是怎么能用手揉捏出这样一个完美的男性身躯,这样的作品当然可以征服整个世界。
--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231613835-------------------------------
《青铜时代》,青铜,高1.74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
《青铜时代》是法国雕塑家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恣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从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要求官方重新对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法国主管当局不仅把这尊雕像收进卢森堡博物馆,而且委托罗丹为未来的一座博物馆完成一件雕塑,题目任他自选。
1875年,罗丹开始创作这件著名的雕塑作品,准备将其送交沙龙展览。“青铜时代”这一名字看似与这个裸体男人没有关系,它实际上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与石器时代、黑铁时代的说法类似。这个裸体男人正舒展身体,如罗丹所说的“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这一动作象征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始。在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罗丹曾前往意大利,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风格对这件作品产生了影响。从这件作品开始,罗丹开始以人的形体来象征某种文化意义。
《青铜时代》是罗丹在结束布鲁塞尔的游学时创作的作品。他想拿出一件打得响的作品,向人们证明"我是雕塑家了"。开始罗丹的构思比较简单:一个伤兵,左手拄着棍子。一名叫August Neyt的佛拉芒士兵给他作了十八个月的模特。后来经朋友建议取消了多此一举的棍子。雕像又几次易名,曾叫过《森林人》,《被征服者》,《原始人》,《觉醒》等等,最后定为《青铜时代》,表现一个年轻人体魄完美健康,准备投身未知世界。
《青铜时代》展出后,因为它与真人非常相似,有人怀疑这种写实手法所造成的逼真效果,指责这件作品一定是罗丹用真人浇铸模子制作的。罗丹被迫拿出模特和雕像的照片为自己辩白。
三年以后,法国政府买下了这座雕塑。这座雕塑得到允许后共复制了27座,也有人说复制了150座,这个数字足以证明"青铜时代"的成功。
《青铜时代》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一米八二的身高,美丽健壮的身体,令人惊叹罗丹是怎么能用手揉捏出这样一个完美的男性身躯,这样的作品当然可以征服整个世界。
--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231613835-------------------------------
《青铜时代》,青铜,高1.74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
《青铜时代》是法国雕塑家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恣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从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要求官方重新对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法国主管当局不仅把这尊雕像收进卢森堡博物馆,而且委托罗丹为未来的一座博物馆完成一件雕塑,题目任他自选。
谁帮我欣赏一下罗丹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青铜,高1.74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2623932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2623932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音乐史的概念
一、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 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 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二、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32643831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三、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由于这套编钟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从而证实了先秦文献关于旋宫记载的可靠。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 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四、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 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六、隋、唐时期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
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 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 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二、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32643831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三、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由于这套编钟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从而证实了先秦文献关于旋宫记载的可靠。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 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四、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 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六、隋、唐时期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
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著名雕塑《青铜时代》是谁的作品?
《青铜时代》,青铜,高1.74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332636335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青铜时代是谁的作品大神们帮帮忙
《青铜时代》作者:王小波 王小波的作品还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