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全面战争:三国》贾诩强度分析

2020-03-23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232(www.youxi232.com)

谁有贾诩的人物分析。。。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众多的人物组成了一幅东汉末年的乱世景象。其中,谋士以其独特的身份,左右着社会的一系列变化。这些谋士本身并不掌握政权和军权,但因其智慧过人,常常影响着执政者和统军者的决策,小到一城一地,大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在作者罗贯中笔下,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谋士形象,如诸葛亮、郭嘉、鲁肃等。作为曹魏谋士集团重要成员之一的贾诩,以其独特的性格和智慧使其在整部书中显得独具特色。

罗贯中在小说中着力塑造的是“三绝”艺术形象,贾诩只不过是一个《三国演义》中的小角色。但在这着墨不多的片段中,贾诩的每次出场,却是场场精彩。可以这样说,对贾诩这样的谋士,作者也是十分喜欢推崇的,并且也是满腔热情的加以塑造和描绘。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贾诩形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归纳:
谋略超凡。有人将贾诩称为三国第一谋士,这个评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要说他是“鬼才”,我是完全赞同的。在《三国演义》中,贾诩是在一个灰暗昏乱的背景下走上前台的。他本是西凉地区两个土匪军阀李傕、郭汜的帐前谋士。在李傕准备“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表现出一副狼狈表情之际,贾诩出场了。他劝李傕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话不长,道理讲得却很清楚:你们没有了军队,就什么都不是了。剩下的只是亡命天涯、早晚落网之路。现在已没有退路,何不纠集人马为董卓报仇?倘若不行再逃命也不晚。这句话与陈胜、吴广起义时所说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处。评论家毛宗岗曾在此作注:“只贾诩一言,便使长安大乱。武士兵端,起于说士舌端,可畏哉!” 可以看出他对贾诩此谋是很为不满的。当然,毛宗岗这样评论是后来者出于忠义的道德准则来评判的,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毛宗岗对贾诩身上所出现的这点瑕疵的深深遗憾。然而我们如果站在李、郭二人的立场上看,贾诩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李、郭二人杀入长安,制造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浩劫。两人是很得实惠,分别位至大司马、大将军,实际把持了风雨飘摇的小朝廷。作为贾诩为人臣子的身份以及自己“救命之计”的本能,无疑贾诩的此次设谋是非常成功的。
谈及贾诩之谋,不得不说到宛城大战。曹操生平行军向来所向披靡,少有敌手。然而在宛城攻打张绣时,贾诩为张绣设计,请张绣入告曹操乞求移屯中军,分立四寨,刻期举事。这一仗使曹操的得贴心猛将典韦及长子曹昂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马亦中箭而死,相当狼狈。曹操在吃尽苦头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了贾诩的厉害之处。后来发生的“贾文和料敌决胜”更让人拍案叫绝。曹操因为得闻袁绍犯许都,随即撤回正在宛城攻打张绣的军队。张绣心想好不容易逮到个机会,便急不可待的准备领军追击。贾诩一旁劝阻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张绣以为此乃天赐良机,不乘胜追击更待何时,没过多久就被曹操后队杀得大败而还。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贾诩却说,“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张绣哪里敢去,精兵打退兵且不打过,何况败兵去打得胜之兵。却看贾诩如何作答,“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 。贾诩说了这句话无异于立下军令状,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早已是成竹在胸了。结果正如贾诩所料,曹操被杀得溃不成军。此时的张绣自是与曹操一样纳闷,遂要让贾诩说个明白。贾诩娓娓道来:这个很简单,曹公与将军作战,并没有占丝毫下风,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有事。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曹操是何等精明之人,必有精兵良将为之殿后,以防追军。待将军败走,曹操再无顾忌,就不再设防。此时将军纵用败兵追击,亦必能奏效。此时,贾诩因其从容淡定,胸怀成竹,料敌制胜,把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分析地很合理,让张绣大开眼界,从而也达到了他自己一生智慧的巅峰。公元211年,此时贾诩已随张绣投降曹操。曹操西征马超,马超英勇,所率凉州兵也勇猛善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之相不下淯水、赤壁之败,曹操无计可施。此时,贾诩适时的表现出他超一流的谋士水平。贾诩为曹操献反间计曰:“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机密。丞相亲笔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超必索书来看。若看见上面要紧去处,尽皆改抹,只猜是韩遂恐超知甚机密事,自行改抹……” ,马超果然不识其间机密,与韩遂发生内讧,从而被曹操一举击败,从此便失去争霸一方的机会,曹操也再无西北之患。 贾诩之谋首先是建立在他知人之能、洞察人性的基础上的,他知李、郭强盗土匪使其窝里斗,知曹操英雄劝李、郭、张绣投降,知袁绍不用能人拒其招降使者,知马超有勇无谋献离间计等。有了这个基础他才能出奇制胜,每划必中。在第七十四回庞德抬棺决战 关云长水淹七军一回中,贾诩就曾有“庞德恃血气之勇,欲与关某决死战,臣窃虑之。” 的预言,直叫人叹为观止。
英明择君。要说贾诩一生最成功的地方,不可不提的是他的择主能力之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时期,各样人才为各个军阀所倚重,而众多人才也对于自己选择尽忠的对象慎之又慎。贾诩的择君观念又是怎样的呢?贾诩最先事李傕、郭汜,随及二人失天下人之心而亡,而后张绣受贾诩之策依附曹操,以贾诩为使者面见曹操,曹操又对贾诩非常佩服,并想留下他作为谋士。贾诩说,张绣虽很平庸,但对我言听计从,信而不疑,我在他手下能够尽情的发挥我的才华,这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故不忍离开。这一点可以从前面叙述的曹操征宛城事件看出,张绣确实是深信贾诩的。再过不久,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派使者向张绣招降。没想到,贾诩在张绣及使者前当面回绝,更指出袁绍不能容人,不可投靠。张绣问他不投袁绍该怎么办,于是贾诩提议张绣投降曹操。绣曰:“吾先与操有仇,安得相容?”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 张绣从其言,随即同贾诩投降曹操。曹操遂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结果昔日主仆皆在曹操手下一展光芒。而这次在袁绍与曹操二人之间所作的选择再一次证明了贾诩长远而独到的眼光。袁绍虽然此时势力雄大,但随着时光流逝将来肯定不及曹操。如此一来,贾诩和曹操取得了双赢。首先为曹操赢得了爱才不计前嫌的好名声,正如曹操执贾诩的手所云,“使我信重於天下才,子也” 。其次减少曹操的后顾之忧,再次由于前两次进攻张绣战斗中贾诩表现出的才智,曹操也会认为贾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曹丕即位后,对贾诩也几乎言听计从,十分尊敬。
从贾诩先后投靠的主子来看,贾诩的心中可能一直充满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无奈和难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悲凉。一旦有人尊敬他、爱护他,贾诩也会为之感动且戮力效命的,哪怕此人只是难成大器的平庸之辈。他似乎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总是在追求挥洒自如、畅快淋漓的发挥自己的才智,而不论主公的实力是否雄厚,主公的人品怎样以及所行所为是义或是不义。
明于进退。贾诩智谋甚矣,却不招人之忌,这得益于贾诩明智的为臣之道。古为君为主者,于立嗣之事莫不敏感之至,从曹操立嗣一事中可以看出贾诩之高明。这不仅是君王们自己的家事,更是涉及王朝家势兴衰的大计。历朝历代,多少名臣大将于此事而惹君王猜忌,因而丧命,更何况曹操本就是多疑之人。曹操成为魏公不久,立嗣之事也成了当务之急。曹操时有四子,不过只有长子曹丕和小儿子曹植可堪为嗣。曹植才具盛名,曹操向来颇为欣赏,因此曹植一开始是占据着上风。二人各有参谋,曹植的参谋乃是主薄杨修,而曹丕找寻的参谋就是谋士贾诩。我们先看看两个参谋都是怎样各自表现的:曹操每次出征,曹丕痛哭流涕,十分不舍(此乃贾诩所教);曹植则歌功颂德文采飞扬,“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 曹操出题,考验儿子的才干让二人都进宫办事,却暗自吩咐侍卫不放二人入门;曹丕见了,不入,知难而退(贾诩洁身自好,没有参与),曹植去了之后,按杨修所教,叱推侍卫而入,曹操本来还挺赞赏曹植,当闻是杨修所教之后,心中顿时不喜。在曹操看来,自己为立嗣而考验儿子,是不能容忍这种局外人自作聪明之举的。曹操考验两个儿子军国之事,曹丕木讷,而曹植则对答如流。自从上次发现杨修擅自教曹植推侍卫而入的事件后,曹操便多了个心眼,经查果然又是杨修所教。于是曹操开始不喜曹植。杨修发现曹丕暗自和朝歌长(吴质)拉拢关系,于是“径来告操”。曹操派人查实,曹丕早已准备,自然无从查证。于是曹操怀疑杨修故意陷害曹丕,“愈恶之”。 曹操拿立嗣之事问贾诩,贾诩沉默良久不答。曹操好奇,继而问他到底所想何事,贾诩就回答说,我刚刚正在想刘表和袁绍两个人。曹操大笑,于是立曹丕为王世子。我们说,整件事情,多个片断,从表面上看,曹植是占尽风光,杨修的计策是层出不穷,曹丕是节节退守,只是事情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曹操,在涉及曹操最敏感的话题上,以曹操之猜忌性格,实际上是不容外人过多插足,尤其是他意中不言之语,最畏他人知晓,更不容忍看别人表演“小花招”。这时候,不争便是争,越是质朴、越是忍耐才越有价值。这一点,贾诩心下明了,杨修却自得其乐,特别是在最后二人各自表现的时候,杨修“径来告曹”的行动尽显莽撞,贾诩则始终表现出一副非常不情愿掺和的态度,最后“无奈”且极尽委婉的说出了立曹丕的意见,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他故意不答。曹操就说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呢,贾诩才道出了那句言简之意妙之语——“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 袁本初(即袁绍)、刘景升(即刘表)二人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权问题,废长立幼,死后不久兄弟就开始反目。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实则暗示曹操以前车之鉴。这样既避开了立嗣这个敏感的话题,又使曹操更好地理会自己的观点,坚定了曹操的决心,实在一举两得。在这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贾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样颇有心术的曹丕,并以他的智慧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也保全了自己宝贵的性命。曹丕登基,为报贾诩之恩,封其为太尉。但在协助曹丕的同时,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连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不久,曹丕称帝,贾诩也得以飞黄腾达。这位“经达权变”的自保之臣最终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由此看来,贾诩的出谋之道,乃是先自身,其次主公,最后才是国家社稷。凭此顺序来制定出谋献策的轻重缓急,就能保证在乱世之中即使频繁的易主依附,面对瞬息万变的世局战况,也总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贾诩的过人之处。

关于贾诩,历来评判颇多。当然,他超一流的谋略是世所公认的。可是当涉及到他的人品的时候,历来是贬多于褒。原因何在呢?一个小小的谋士,从汉末乱世一路漂泊依附,直至曹丕时的重臣,不得不让后人佩服贾诩的生存之道。同代入世的文官,莫不早已退出政治舞台,或卒于辛劳,或伤于战火,或倒于谗陷,能坚持到底,又封荫子孙的,实在不多。贾诩的算盘如此之精,既成就了自家,也改变了历史,足可以让世人探讨研究。当然,除去智慧和胆量,犀利的眼光,果断的判断力,审时度势的变通,小心谨慎、深藏不露的为人处事,也是贾诩算盘里必不可少的部分。深藏不露的为人处事风格可以说是贾诩的优点,也可以说是他的缺点。优,是指他的深藏不露是切合形势,而缺点则在于贾诩心中城府太深,不利于主子的国家事业。从曹丕准备伐吴事件来看的确如此:公元223年,曹丕准备伐吴,贾诩表示应先整顿好内部,再南伐江东。可是曹丕没接纳,受挫于江陵,最后果然无功而返。这件事贾诩其实做出了正确的决断,但就没坚持己见。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是贾诩看出曹操、曹丕父子只将人才视作争霸天下的工具,不能和他们推心置腹。所以每当建议被拒绝,贾诩总不坚持己见,更不会以死相谏。贾诩处事不卑不亢,凡事力求中庸,深藏不露,就是他在乱世求存的法则!
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一直奉行儒家的忠君思想,东汉江山虽然早已名存实亡,汉献帝手中也并无任何实权,但是只要你对他不敬还是会遗臭万年。比如李傕、郭汜、董卓等都落得后世千古骂名,曹操可能也正是因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个奸雄的形象。纵使贾诩在董卓败亡后建议李傕、郭汜二人攻入长安,使得凶猛的凉洲军团再次回到京师作破坏,但无可否认的是:贾诩认识到为了保全自己性命的计策,却牺牲了很多无辜的生命。他在入京后没有为虎作伥,和李傕等人狼狈为奸。陈寿记载了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佑护大臣,诩有力焉” 。贾诩执意保全汉朝大臣,跟为祸世间的李傕等人保持距离。而且从谏阻曹丕伐吴、伐蜀之对可以看出,贾诩他不也是一个好战分子。“曹丕问贾诩曰:‘腾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务,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在贾诩看来,吴、蜀二者谁都不可伐,应该先文后武。同时,小说第七十八回,曹操患头风,请华佗医治。华佗说要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曹操以为华佗欲为关羽报仇杀害他,因而大怒,要杀华佗。贾诩谏阻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 虽然最后未能改变华佗的命运,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贾诩内心深处的善良。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又像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人。他不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任何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笑盈盈地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当太多的有情只是虚伪的面具,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游戏者。也许在那样的纷争时期,当一个原本心怀天下的书生在年轻的时候却受到了太多了挫折,他所想的就是苟全于乱世而保一生的安逸却又有所作为吧。可叹的是,一代名士贾诩,智谋超群,甚至如今很多人誉之为三国第一谋士的他,就这样安稳地过完了他本该轰轰烈烈的一生,也浪费了不少他超群的智慧。试想,如果贾诩能够将他的智谋全部发挥出来的话,孔明、周瑜、吕蒙等人,恐怕也不会过的那么轻松了吧。也许也正是这样,尽管贾诩见证了大半个三国时代,在他身上也有很多人不具备的过人之处,但是罗贯中选择作为全书的主角是诸葛亮,而不是贾诩。一方面,诸葛亮有许多优秀的品格,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和忠贞;另一方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深受民众的尊崇,后者可能正是作者认为贾诩身上所不具备的。

正史中所记载的贾诩(147-224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原为董卓部下。192年,董卓灭亡,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大败曹操。199年,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联结张绣,张绣欲许之。贾诩力谏,指出了归袁与归曹的利害关系,使张绣归顺了曹操,自己也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官渡之战时,曹操问计于贾诩,诩答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官渡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贾诩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211年,曹操于渭南与马超交战,相持日久,贾诩献离计使马超内乱,曹操大胜而归。217年,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时,贾诩站在了曹丕一边,建议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然而,贾诩非常有自知之明,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表现着一种审慎谨微的政治态度。224年,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三国时代的谋士少有善终。周瑜英年早逝;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含恨五丈原;郭嘉为病魔所侵,身死征途;荀彧为曹操所疑,逼迫致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惟有贾诩,能够安安稳稳活到寿终正寝,而且子孙后辈在整个晋朝都没有受到任何追究和政治打击,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贾诩识实务,知进退,每划必中,能求富贵于乱世之中,全性命与诸雄之间。年少时,汉阳阎忠就谓贾诩有张良陈平之才。运筹帷幄而不动声色、有功勋而隐忍不骄似张良,辗转沉浮而收放自如,洞悉世事而善始善终似陈平。所以西晋杰出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贾诩传》篇末高度评价道:
“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
但是,曾为《三国志》下注解的裴松之却有不同的见解,细看裴松之的注解便知,“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裴松之认为荀攸、贾诩两个人就好比夜明珠和蜡烛,两者放在一起只会使荀攸蒙羞。陈寿、裴松之同样对着贾诩,所做出的评论却有天壤之别。陈寿、裴松之,这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之评论难免会有点不一样。但是贾诩做人处事即使真的有什么大不当的地方,对他的评论也不应至於裴松之的那么差。贾诩能在高手云集的曹操集团当中脱颖而出,本身就能够说明贾诩的过人之处。不论是在乱世抑或是太平盛世之中,贾诩也有值得我们效仿的地方。算无遗策,战必胜之,机谋见识无不高人一等。尤其是他的明哲保身、深藏不露,正好让我们明白锋芒不可过分外露,从而学习中庸这高深的思想。
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正史上发生在贾诩身上的大部分故事也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了叙写,这不仅说明了他们在作者心中的位置,也表现了贾诩个人的智慧和作用。在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构思中,“智慧”的象征是诸葛亮。罗贯中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力,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因而也就影响了对其他谋士的形象塑造。在《三国志》中记载的一些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均为略去。第一件事:《三国志》中,贾诩年少时因病辞官回家,在半路上被氐族人劫持,同行的有几十人都被抓获。贾诩见氐族人有加害他们的意思,灵机一动,说道:“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段公即当时太尉段颎,是著名的屯边将领,威名远扬,西边的少数民族都不敢招惹他。贾诩用段颎之名来吓唬氐族人,是为了活命。氐族人果然相信了他,好好款待了他一番才送走,而同行的人均被活埋。从这件事上,贾诩的急才、勇敢与果断表露无遗!
第二件事:《三国志》中,贾诩曾在段煨处做事,但不久即投靠张绣。有人问贾诩说段煨对你甚厚为何反而离开他呢,贾诩说:“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贾诩离开以后,段煨果然善待其家小。
第三件事:《三国志》中,贾诩曾在赤壁之前劝先安定北方,改善民生,以威服江东的情节亦为略去。“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可惜曹操此时志得意满,想早作大统,没有听取贾诩的正确意见,致使赤壁惨败。
从第一、二件事虽然可以看出贾诩的机智冷静和料人在先的睿智,但是这两件事,或许在作者罗贯中看来是贾诩为自己和家人出谋划策,属于“私事”,而且更不会严重影响到三国故事整体进程的发展,可能限于篇幅原因,故此略去。第三件事未被作者选裁进入《三国演义》可能有些委屈了贾诩,如果作者把贾诩谏阻曹操发动赤壁之战这段故事写进小说的话,贾诩在历史上的名气应该是大有提高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作者,因为全书的第一主角是诸葛亮。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已经出山,而且参与了赤壁之战,自然全书的聚光灯全部聚集在他一人身上。这个时候作者是不愿意有人比诸葛亮还有先见之明的。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公正的,他没有吝惜表彰的笔墨,而是带着一种赞赏如实展现了这位智者过人的智慧风姿。在描绘贾诩时,拥刘贬曹的他并没有因为他是曹操帐营谋士而对他进行贬斥,而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他的智慧才能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和展示,塑造了一个料敌于千里之外的智者形象。不过如果贾诩地下有知,我想从没有想过要彪炳史册的他定不为以此为意吧。

三国里面贾诩到底多厉害?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
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注:《谥法考》曰: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1]。

三国杀,李儒和贾诩,那个强度更高?

李儒三血,毫无防御能力,生存力低是硬伤。同时输出又特别强。。
本人也是李儒爱好者,玩了很多局。。
攻高低防,李儒强度很看,被系统分配到几号位。
如果能抢到先手,很容易杀翻全场。
如果是后手,也很容易被秒。。
如果是为了胜率,还是推荐贾诩,相对更稳。。
李儒太飘了。。

三国群侠传贾诩的任务怎么做 请高手指点

【贾诩】
加入条件:智力70以下,加入后智力+20,勇气-10
1、当玩家完成任务的百分比超过25%,就会触发郭汜攻打南阳城事件。
2、进入城内,到公告栏看公告,会出现向你说他有办法解决。
3、撕了公告去找太守张绣,贾诩进入后,不久听见一声惨叫,接著就会发生战斗。
4、在南阳街道又会发生一次战斗。
5、贾诩在城门口等你,给你一个盒子,要你去南阳东方的郭汜军营。接著就会发生一场战斗。
6、打赢后,回南阳城门口,贾诩会跟你说事情的来龙去脉,贾诩去邺城前,会赠送策变论。
7、去太守府找张绣,他会送你:(1)仙鹤丹。(2)赤血剑。(3)300两。
·1、说服+劝诱=和解-->囔嚷+激怒+安抚=演讲-->强词夺理

参考 三国群侠传 【资料】三国群侠传队伍加入方法

关于三国贾诩的一些资料,谢谢

贾诩,一个在东汉末年唯一一个与曹操交锋并击败他的谋士,由此可见其智慧,贾诩又被称为“毒士”,之所以有如此称为他的计谋冷酷无比,在211年离间马超和韩遂便表现的尤为生动。贾诩,可以堪称比曹操更奸诈的人。首先,贾诩小时候并不是一个生下来就会“sayhello"或如仲永一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仅仅是一个扔到人群中就找不到的普通孩子。不过,有个叫阎忠的牛人并不认为他是个普通的孩子,他是这么说的:“这小子有张良和陈平的智慧”。贾诩长大后被推荐为议郎。一切都妥当了,结果贾诩给生病了。生病要是在上班那可真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啊。当然,贾诩并没有坚守岗位,而是回家了。当时社会太乱太乱了,你要不是超级赛亚人或有几把刷子压根就甭想自己一个人走,贾诩也和其他人同行。走到半路就有一伙氐人冲出来把他们抓了。唉,别和我提为什么这中间没人敢和他们火拼。当时这些人很显然没有一个人会变身,一起走纯粹是为了人多壮胆。反正在别人求饶地时候,贾诩开始了他的忽悠神功:“哎,你们这群人活腻了?知道我谁么?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伤害我,他倒时候一定拿钱来赎我回去的。”这些氐人一听一个个都害怕了:我去这段颎何许人也?久为边将,威震西土啊,今个儿怎么把他外孙给得罪了?这可倒了八辈子大霉了!然后一个个恭恭敬敬的给贾诩松绑,然后与其结盟。贾诩直接跑了。最后除了贾诩以外,其他的同行人全死了。而且这还不止一次,贾诩做过许多这类的事,当然史书没提。192年,董卓被秒杀后,王允和吕布明白:必须要让董卓的势力彻底玩完。于是乎吕布便开始狂揍牛辅,这牛辅怎么肯能揍的过吕布?跑了,结果遇上了猪一样的队友,同行的人见财起了杀机直接把这哥们给KO了。牛辅死了,张济,李傕等人差点哭了,都决定集体投降,目标是长安的政府,再怎么说投降最起码可以减点刑么,可这司徒王允愣是不让他们走。这回他们真哭了,就决定散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这贾诩不同意啊,站了出来:“我说你们这群家伙太不够意思了,这么快就散伙?情况哪有那么严重?来来来坐坐坐,我给你们分析一下。现在,长安城中正准备把凉州人杀的一个不剩,现在就跑,小小的亭长都能把你们团灭,依我看不如带着大部队往西走,中途在收编几个士兵最后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人品好一点还可以要挟天子,倒时候失败再跑也不迟嘛”于是李傕他们打着“为董卓叔叔报仇”的旗号杀向长安,途中收编了许多人,最后组成了十万人。再说这边,王允和吕布压根没想道这群家伙吃了豹子胆还敢回来挑战?早就放松警惕了。没办法,来都来了,还能把人家请回去?而且人家是来砍你的!于是乎,王允他们开始了抵抗,仅仅十天,长安被攻破,吕布就算再猛也灭不了这么多人,带着几百人跑了。然后李傕下令屠城,这过程太血腥太少儿不宜了我就不说了,反正王允他们也没落个好下场。这就是为嘛贾诩是毒士的第一个原因:只求自保而残杀多人。然后李傕为了给贾诩封侯,理由很简单:要不是你文和的计谋点醒了我,也许我早就上天了。贾诩坚决不要,认为他是出于自保才那样的。反正最后李傕也给了贾诩许多官职,人家愣是不要。不过,我们的李傕和郭汜这二位哥们真有意思,被郭汜的妻子挑拨后就你一拳我一脚的打了起来。然后贾诩此时发觉劝架已经不行了,于是把汉献帝及其大臣给救了出去,这二位仁兄总算知道错了,停手不打了。汉献帝这边也很感动啊,可人家贾诩居然把官印还了,然后甩袖而去。这使他在段煨兄弟的眼中高大了起来。段煨对贾诩很器重啊,可贾诩却在一天跳糟了,投奔了张老大(张绣)有人问:“人家段煨对你这么好你干嘛跳糟去张绣那?而且去就去呗连家人都不带上”贾诩说:“看似段煨对我很好,心里早就看我不顺眼了了,他担心我会夺取兵权,所以此地不宜久留,而张绣正好需要人才我投靠他一定会大力支持我,再加上我跑了,段老大肯定很高兴,必会厚待我的妻儿”果不其然段煨听说贾诩走了拍手叫好而且对贾诩的妻儿及其尊重。197年,曹老大来欺负张绣了,最后张绣投降,但看不惯曹操的行径,就又反了,而且狠狠地踢了曹操一脚。这一脚踢得确实漂亮,典韦,曹昂,曹安民全死了。然后,贾诩又撺掇张绣联盟刘表。至此,曹操便认为这两货必须干掉。于是,在第二年曹操来打张绣了,而且打得猛,差点把这张绣打死。突然,袁绍中的田丰认为袁绍应该趁机攻击许都,把汉献帝拉倒自己这边。这消息不知何时被曹操听到了让曹操知道:我去这下麻烦大了!然后火急火燎的往许都后撤,张绣和刘表这两孩子趁曹操撤退时出兵追击,结果他们没料到曹操在路上设下了埋伏,也就是说这群家伙被曹操打得大败。曹操此时压根不顾什么辎重不辎重的,只想迅速回大本营。张绣看着窃喜认为曹操已经乱了自己在给他一脚定能把他踹到地上全身粉碎性骨折。贾诩立马说:“别打千万别去追!”张绣不顾贾诩的劝阻带着士兵大喊:“杀呀!!!”结果,被曹操猛扁了一顿。此时贾诩又说:“感紧打他快点追击!”张绣心里疑惑:“我说文和啊,老子想去打你不让去不想去你偏让去?玩我?”不过仗着对贾诩的信任他还是去了。你是不是以为这回张绣被曹操打得连他爹都不认识他?错!这回算是他对曹操一顿猛扁。张绣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贾诩说:“很简单,你会用兵但和曹操比差远了,他的军队撤退,曹操必然会防到有人从后方踹他,于是留下精锐部队和他自己断后,所以你去就是输;打败您的追兵后曹操认为已经没有危险了所以必然留下辎重轻装速行,所以第二次就会赢”到了199年,袁绍为了使得官渡之战胜利,除了让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文》还要拉拢人。他很自然想到了张绣。
 当袁绍的使者来的时候,张绣的确很高兴:“那还用说呀?我归随你们了!”贾诩却说:“慢!回去告诉袁绍,我们不去!”这下把张绣吓得够呛,说:“那我们去找谁啊?”“曹孟德”“尊重点时代背景好不好?今天不是愚人节现在也没有愚人节!投奔曹操?袁绍多强曹操多弱?而且我和他仇很深的。”贾诩说:“曹操比袁绍更强,他有天子撑腰,况且袁绍压根就不把咱们当根葱顶多是每天问候两句,咱们的计谋他一个也听不下去的,而曹操求贤若渴必定重用我们。”张绣不会对贾诩产生怀疑,人家都这么说了就肯定没错。于是他们一起投奔曹操。曹操果然很高兴,对这二位仁兄的投靠高兴地不得了。
  当然了,高兴归高兴,最起码还要试探你一下你有没有几把刷子,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也要贤人么,不能养来一些白吃饭的嘛。于是乎,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便询问贾诩一个问题:“文和啊,你对这场战役怎么看?”只有那些脑子正常的人才会说袁绍会赢(你不用惊讶我没打错);脑子高深一些,有谋略的人才会看透本质说曹操会赢。贾诩说了:“您老会赢!”官渡之战慢慢推进,曹操全部粮草也快被士兵们肚子里的胃酸消化干净时,曹操问:“文和啊,我们现在粮草缺乏,是否该往回撤?”“万万不可啊,您看,您老做事果断他优柔寡断;您老知人善用虚心接受意见;他,一意孤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啊;而且您还有谋略,明察秋毫,有这四大优点为您撑腰。之所以打了半年这四大优点还没得以施展拳脚,是因为敌人弱点还没完全暴漏,在坚持几个月,您老一定赢,妥妥的!”曹操很高兴。老天爷很开眼。许攸投降了。稍微聪明点的人都会说这许攸不是个好孩子,是诈降!但相当聪明点的人都会说:这娃是受委屈了压根不是诈降!当时,只有荀攸料定许攸必降!荀攸和贾诩力顶曹操接受火烧乌巢这个建议。
  好吧这场战斗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曹操把河北踏平了以后,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到了208年,曹操自信的认为现在因该趁势一举踏平天下。贾诩说:“不可以啊,现在因该安抚人民群众,倒时候百姓一看咱这好就会归附,倒时候自然就会胜利”人家曹操愣是不听。结果这一年惨败赤壁。
  211年,曹操让钟繇去收拾张鲁,并且让夏侯渊去回合。本来,这计划好好的,可夏侯渊回合钟繇时要进过马超他们的地方。关中各个部队都以为曹老大要来取他们的首级来的,然后关中十将(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各个起兵拼命。集结了十万闲杂人等屯于潼关准备进攻。结果马超被曹操用计(详见曹操传)打得稀里哗啦,于是在9月,马超提出划分土地,而且还把儿子给曹操当人质。我们的贾诩好同志站了出来说:“好说,我们接受了。”曹操不解是肯定的。贾诩只用了四个字就打消了曹操的疑惑:“离间而已。”不错正如我前面所说,曹操同学先是和韩遂唠嗑,然后马超问韩遂:“曹贼和你说什么了?”韩遂实话实说:“没说什么呀”马超便怀疑韩遂被曹操收买了。过了几天,我们的贾诩同志还是觉得玩的不够大,于是让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但这贾诩同志不学好,特意让曹操写的错字连篇,然后故意七改八改,而且这字迹酷似韩遂的字体。马超更加怀疑了。曹操此时便和联军约定时间作战。马超此时热泪盈眶啊,心想总算要打了不用再对峙了。结果两军一交手他就傻眼了,然后就是大骂曹操不厚道。首先曹操先让轻兵打,打了很久士兵都累了,直接把虎豹骑放了出去和他们玩。虎豹骑正如其名,士兵坐骑都是老虎,豹子,而且极强强悍,直接把联军揍了个满地找牙。这场公明算在曹操头上,其实是贾诩的想法。
  217年,曹操不知道选谁当继承人,便偷偷会见贾诩,搞得和黑社会交易一样。贾诩只是说:“我在想袁绍,刘表”曹操一听笑了,然后就选了曹丕。
  223年,曹丕要去打吴国,出发前先询问了一下贾诩:“我要统一天下,我应该先把谁揍得送进太平间?蜀国还是吴国?”贾诩很想说:“打个屁啊打就你这点实力?安生回家歇着吧,等到国力强大在打!”但贾诩却很委婉地说:“陛下不可呀,吴国和蜀国看着没咱们大,但是依阻山水,再加上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又善于管理内政,所以蜀国打,难!孙权懂得分辨真真假假,陆逊很会用兵,当年把关羽揍的败走就是一个例子,而且吴国有那么长一条天堑,士兵们压根不适应环境,所以我认为应当把实力增强在打”很有逻辑性的话,可曹丕人家听不下去,直接大喊“杀呀!”冲向了吴国,结果无功而返。此时贾诩也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