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精彩片段加赏析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昆虫记的摘抄加赏析】
1、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2、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3、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4、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5、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赏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表现出石蚕的艺术才能,让人会心一笑。
6、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
原发布者:没有理由1989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仔细观察昆虫的生活,并且详细的记录后编写成了《昆虫记》,介绍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昆虫记的摘抄加赏析,欢迎阅读。【昆虫记的摘抄加赏析】
1、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2、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3、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4、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5、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赏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表现出石蚕的艺术才能,让人会心一笑。
6、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
孙权劝学
[编辑本段]一、原文
初,权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二、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当研究儒家经典做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的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非常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理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
[编辑本段]三、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陜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4、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掌管事务。
5、辞:推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位职称。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吴县,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认清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像。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离别几日。三,代词,指一些日子。
29、何:为什么。
30、即 :重新
31、初:起初,最初。
3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33、耳:通“尔”语气词,罢了。
34、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注:通假字,一词多义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道路。
邪(yé):通“耶”语气词。
2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编辑本段]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编辑本段]五、人教版教参考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小子,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三、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编辑本段]六、有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在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编辑本段]七、本文成语
初,权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二、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当研究儒家经典做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的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非常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理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
[编辑本段]三、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陜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4、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掌管事务。
5、辞:推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位职称。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吴县,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认清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像。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离别几日。三,代词,指一些日子。
29、何:为什么。
30、即 :重新
31、初:起初,最初。
3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33、耳:通“尔”语气词,罢了。
34、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注:通假字,一词多义
1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道路。
邪(yé):通“耶”语气词。
2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编辑本段]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编辑本段]五、人教版教参考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小子,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三、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编辑本段]六、有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在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编辑本段]七、本文成语
跪求《我的掌心黄少》TNT
一、归类列举题
1.列举我国远古人类或远古人类遗址的主要代表三例,并说出其各自的生存年代和遗址地点。
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人(遗址):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
山顶洞人(遗址):距今约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顶顶部洞穴里。
2.列举我国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的远古人类三例。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3.列举处于群居时代的远古人类两例。
元谋人和北京人。
4.列举我国农耕时代的原始居民代表两例,并说出其各自的生存年代和遗址地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5.列举我国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居民代表四例。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
6.列举我国处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代表两例。
元谋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7.列举我国处于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代表三例。
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8.列举我国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的原始居民代表两例。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9.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3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10.列举我国黄河流域的五位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炎帝、尧、舜、禹。
11.列举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2.根据相关提示写出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和装饰品:
(4)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5)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13.根据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1)炎黄子孙的由来:
(2)被尊称为轩辕氏、华夏之祖或“人文初祖”:
(3)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4)发明养蚕缫丝:
(5)编出乐谱:
(6)发明文字:
(7)生活俭朴,克已爱民:
(8)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9)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10)禅让制:
(11)建立夏朝:
(12)第一位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炎帝、黄帝;黄帝;黄帝;嫘祖;伶伦;仓颉;尧;舜;禹;尧、舜、禹;禹;禹)
二、综合探究题
1.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1)体质特征方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生产工具方面: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3)生产生活方面:北京人从事狩猎和采集,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还会捕鱼,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裳,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4)社会组织方面: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而山顶洞人按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
2.火有哪些用途?火的使用有何历史意义?
用途: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照明、防寒。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请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流畅,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北京人的一天
在距今约70万年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十多个强壮的男子们拿着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打着火把出发了,他们要到森林里去打猎。一些妇女开始到离山洞不远的地方去采集一些野果和用石器挖掘一些植物的块根。一些年老和年幼的人留在山洞里,他们要负责看管好火堆。以防止火熄灭。到了下午的时候,劳动的人们都渐渐回到了山洞。人们开始围坐在火堆旁,烧烤打来的猎物。年老的人把这些食物平均分给了每个人。夜幕降临了,北京人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击,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都沉沉的睡去了。
4.假如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山顶洞人碰到一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北京人:你好。我怎么没见过你啊,请问你住在哪里?
山顶洞人:我就住在龙骨山的山顶上啊。我们离得很近啊,是邻居呢。咦?你怎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啊?哇!还没穿衣服?好羞啊!
北京人:对啊,我们的模样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我们不会缝制衣服啊。你们是用什么缝制衣服的啊?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状况吧,好吗?
山顶洞人:好啊,我们是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的,看我们脖子上挂着的是装饰品,是我们用拾到的海蚶壳或小石头经过磨制和钻孔作成的,漂亮吧。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居住到一起的,我们自己会取火,会捕鱼,我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呢,我还见过大海呢。
北京人:哇,太羡慕你们了。我们可是比你们差远了呢,我们现在几十个人居住在一起,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的。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最主要的是我们还不会人工取火呢,总是要小心的保留着天然火。如果不小心火种灭掉了,那就惨了。我们不敢远走的,更别提看到大海了。朋友,让我们现在就去与你们学习学习吧。
山顶洞人:好啊,欢迎去学习。
5.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6.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都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2)都使用磨制工具,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种;
(3)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4)都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不同点:(1)生存年代及地点不同: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
(2)种植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
(3)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住着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
7.我们已经学过了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的一些内容,如果有一天你到这些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遗址去参观,你能否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知识,充当一个小导游呢?下面请你挑选一个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来试一试写一篇导游词吧。
例如:参加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游客们,大家好: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因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吧,这些工具是用来开垦土地的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这是石刀,是用来收割庄稼的。这些是在这里出土的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半坡人用它们来打猎捕鱼。再来看这边,这是半坡出土的粟种,说明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这是白菜和芥菜的种子,说明他们已经能够种植这些蔬菜了。最后让我们来参加一下半坡人手工业的发展,这是人面鱼纹盆,它充分展现了半坡彩陶的高超工艺。上面刻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盆边还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这是出土的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纺线和织布、制衣了。通过这些文物,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情景。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8.假设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9.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其中两个部落的首领,他们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而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是公认的华夏族始祖,同时,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为表达对先人的敬仰,我们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10.什么是禅让制度?这种制度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哪些部落联盟首领有关?这些部落联盟首领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你如何评价这种制度?你认为领导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我认为禅让制度是一种很民主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一些有贤能的人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领导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人们必须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什么重大变化?什么人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答:(1)描绘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人们必须过群居的生活。
(2)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请回答:(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答:(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我国的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3)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比例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3.材料:“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伸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针对诗歌中提到的“独不见文书”,近年来有些学者有了新的见解。你能说出来是什么吗?
答:(1)半坡原始居民。(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4)在彩陶中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4.阅读材料:
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请回答:
(1)材料一是称赞谁而写的祭文?
(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摘自谁的话?其中的“神州轩辕”指的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4)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5)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答:(1)黄帝(2)联合炎帝战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这些发明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3)孙中山。黄帝。“人文初祖”。(4)涿鹿之战。(5)表达了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5.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摘自《礼记》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为以礼。
请回答: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答:(1)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2)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选拔有才能的圣贤来当部落联盟首领。(3)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四.识图题
1.看图回答:
(1)这是什么人的门齿化石?请写出这一远古人类的距今年代,生存地点。
(2)在这一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请你分析这些遗物说明了什么?
(3)2006年要在此地修建东方祭祖台?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
(2)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3)因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的最早人类。
2.看图回答:(1)图1和图2分别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像?
(2)请根据复原像比较出他们在体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图1 图2
(3)他们各生活在什么社会组织中?
答:(1)图1是北京人,图2是山顶洞人。(2)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3)北京人生活在原始人群,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进入了氏族。
3.看图回答:
(1)请指出图中的ABC各是哪三处远古人类遗址?
(2)我国目前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是?
(3)在地理位置上最相近的两处遗址是:
(4)请按着他们生存年代的先后,排列顺序。
答:(1)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
(2)C元谋人。(3)A和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4)CAB。
4.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请仔细观察下面出土的文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1)记忆小能手:这是在什么人类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的距今年代?
(2)考古小专家:根据这些文物,你可以了解到这一原始居民哪些生活状况?
答:(1)这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距今约三万年。(2)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佩戴着的装饰品也表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了。海蚶壳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活动范围扩大了。
5.看图回答:请根据这幅图片,写一篇小短文,来介绍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要求符合史实,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答: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顶顶部洞穴里,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叫他们山顶洞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已经形成了氏族。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个,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贱的差别。
6.
看图请回答:
(1)图1和图2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的居住的房屋,他们的样式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试着说出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答:(1)图1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2)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圈养家畜。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说明了人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或人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7.请为下面这张图片命名,并配制适当的解说词。
答: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盆因上面绘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而得名,它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是由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它上面还刻画有一些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人面鱼纹盆向我们展现了半坡彩陶工艺的高超。
8.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
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AB分别是哪两个原始居民遗址。
(2)请对比这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
答:(1)A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B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2)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参见第3页综合探究题的第6题。
9.请回答:
(1)此图中间的人物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2)你能结合图示说一说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吗?
(3)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中,认为可信的有哪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有哪些?
(4)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对待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呢?
答:(1)黄帝。“人文初祖”。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3)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但说这些发明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
(4)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10.请回答:
(1)此人是谁?他有什么贡献?
(2)画像中的人物所处于什么时期?
(3)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你怎样评价他?
答:(1)禹。治理洪水,建立夏朝,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原始社会时期。
(3)“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了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势利导,敢于创新,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团结民众。
(5)禹是传说时代的英雄,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1.列举我国远古人类或远古人类遗址的主要代表三例,并说出其各自的生存年代和遗址地点。
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人(遗址):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
山顶洞人(遗址):距今约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顶顶部洞穴里。
2.列举我国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的远古人类三例。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3.列举处于群居时代的远古人类两例。
元谋人和北京人。
4.列举我国农耕时代的原始居民代表两例,并说出其各自的生存年代和遗址地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5.列举我国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居民代表四例。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
6.列举我国处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代表两例。
元谋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7.列举我国处于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代表三例。
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8.列举我国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的原始居民代表两例。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9.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3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10.列举我国黄河流域的五位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炎帝、尧、舜、禹。
11.列举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2.根据相关提示写出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和装饰品:
(4)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5)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13.根据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1)炎黄子孙的由来:
(2)被尊称为轩辕氏、华夏之祖或“人文初祖”:
(3)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4)发明养蚕缫丝:
(5)编出乐谱:
(6)发明文字:
(7)生活俭朴,克已爱民:
(8)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9)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10)禅让制:
(11)建立夏朝:
(12)第一位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炎帝、黄帝;黄帝;黄帝;嫘祖;伶伦;仓颉;尧;舜;禹;尧、舜、禹;禹;禹)
二、综合探究题
1.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1)体质特征方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生产工具方面: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3)生产生活方面:北京人从事狩猎和采集,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还会捕鱼,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裳,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4)社会组织方面: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而山顶洞人按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
2.火有哪些用途?火的使用有何历史意义?
用途:可以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可以照明、防寒。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请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流畅,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北京人的一天
在距今约70万年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十多个强壮的男子们拿着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打着火把出发了,他们要到森林里去打猎。一些妇女开始到离山洞不远的地方去采集一些野果和用石器挖掘一些植物的块根。一些年老和年幼的人留在山洞里,他们要负责看管好火堆。以防止火熄灭。到了下午的时候,劳动的人们都渐渐回到了山洞。人们开始围坐在火堆旁,烧烤打来的猎物。年老的人把这些食物平均分给了每个人。夜幕降临了,北京人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兽来袭击,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都沉沉的睡去了。
4.假如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山顶洞人碰到一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北京人:你好。我怎么没见过你啊,请问你住在哪里?
山顶洞人:我就住在龙骨山的山顶上啊。我们离得很近啊,是邻居呢。咦?你怎么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啊?哇!还没穿衣服?好羞啊!
北京人:对啊,我们的模样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我们不会缝制衣服啊。你们是用什么缝制衣服的啊?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状况吧,好吗?
山顶洞人:好啊,我们是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的,看我们脖子上挂着的是装饰品,是我们用拾到的海蚶壳或小石头经过磨制和钻孔作成的,漂亮吧。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居住到一起的,我们自己会取火,会捕鱼,我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呢,我还见过大海呢。
北京人:哇,太羡慕你们了。我们可是比你们差远了呢,我们现在几十个人居住在一起,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的。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最主要的是我们还不会人工取火呢,总是要小心的保留着天然火。如果不小心火种灭掉了,那就惨了。我们不敢远走的,更别提看到大海了。朋友,让我们现在就去与你们学习学习吧。
山顶洞人:好啊,欢迎去学习。
5.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6.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都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2)都使用磨制工具,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种;
(3)都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4)都已经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不同点:(1)生存年代及地点不同: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
(2)种植粮食作物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
(3)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住着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
7.我们已经学过了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的一些内容,如果有一天你到这些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遗址去参观,你能否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知识,充当一个小导游呢?下面请你挑选一个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来试一试写一篇导游词吧。
例如:参加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游客们,大家好:
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因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吧,这些工具是用来开垦土地的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这是石刀,是用来收割庄稼的。这些是在这里出土的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半坡人用它们来打猎捕鱼。再来看这边,这是半坡出土的粟种,说明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这是白菜和芥菜的种子,说明他们已经能够种植这些蔬菜了。最后让我们来参加一下半坡人手工业的发展,这是人面鱼纹盆,它充分展现了半坡彩陶的高超工艺。上面刻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盆边还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这是出土的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纺线和织布、制衣了。通过这些文物,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情景。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8.假设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9.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其中两个部落的首领,他们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而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是公认的华夏族始祖,同时,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为表达对先人的敬仰,我们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10.什么是禅让制度?这种制度出现在什么时期,与哪些部落联盟首领有关?这些部落联盟首领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质?你如何评价这种制度?你认为领导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我认为禅让制度是一种很民主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一些有贤能的人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领导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人们必须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什么重大变化?什么人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答:(1)描绘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人们必须过群居的生活。
(2)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2.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请回答:(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答:(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我国的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3)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比例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3.材料:“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伸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针对诗歌中提到的“独不见文书”,近年来有些学者有了新的见解。你能说出来是什么吗?
答:(1)半坡原始居民。(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4)在彩陶中有一些刻画的符号,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4.阅读材料:
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请回答:
(1)材料一是称赞谁而写的祭文?
(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摘自谁的话?其中的“神州轩辕”指的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4)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5)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答:(1)黄帝(2)联合炎帝战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这些发明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3)孙中山。黄帝。“人文初祖”。(4)涿鹿之战。(5)表达了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5.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摘自《礼记》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为以礼。
请回答: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答:(1)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况。(2)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选拔有才能的圣贤来当部落联盟首领。(3)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四.识图题
1.看图回答:
(1)这是什么人的门齿化石?请写出这一远古人类的距今年代,生存地点。
(2)在这一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请你分析这些遗物说明了什么?
(3)2006年要在此地修建东方祭祖台?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
(2)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3)因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经的最早人类。
2.看图回答:(1)图1和图2分别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像?
(2)请根据复原像比较出他们在体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图1 图2
(3)他们各生活在什么社会组织中?
答:(1)图1是北京人,图2是山顶洞人。(2)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3)北京人生活在原始人群,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进入了氏族。
3.看图回答:
(1)请指出图中的ABC各是哪三处远古人类遗址?
(2)我国目前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是?
(3)在地理位置上最相近的两处遗址是:
(4)请按着他们生存年代的先后,排列顺序。
答:(1)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
(2)C元谋人。(3)A和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4)CAB。
4.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请仔细观察下面出土的文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1)记忆小能手:这是在什么人类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的距今年代?
(2)考古小专家:根据这些文物,你可以了解到这一原始居民哪些生活状况?
答:(1)这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距今约三万年。(2)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佩戴着的装饰品也表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了。海蚶壳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活动范围扩大了。
5.看图回答:请根据这幅图片,写一篇小短文,来介绍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要求符合史实,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答: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顶顶部洞穴里,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叫他们山顶洞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已经形成了氏族。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个,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贱的差别。
6.
看图请回答:
(1)图1和图2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的居住的房屋,他们的样式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试着说出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说出两点即可)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答:(1)图1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2)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圈养家畜。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说明了人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或人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7.请为下面这张图片命名,并配制适当的解说词。
答: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盆因上面绘有人面和鱼纹的图案而得名,它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是由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它上面还刻画有一些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人面鱼纹盆向我们展现了半坡彩陶工艺的高超。
8.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
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AB分别是哪两个原始居民遗址。
(2)请对比这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
答:(1)A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B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2)两个原始居民的异同参见第3页综合探究题的第6题。
9.请回答:
(1)此图中间的人物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2)你能结合图示说一说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吗?
(3)你对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中,认为可信的有哪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有哪些?
(4)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对待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呢?
答:(1)黄帝。“人文初祖”。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3)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但说这些发明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
(4)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10.请回答:
(1)此人是谁?他有什么贡献?
(2)画像中的人物所处于什么时期?
(3)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你怎样评价他?
答:(1)禹。治理洪水,建立夏朝,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原始社会时期。
(3)“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了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势利导,敢于创新,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团结民众。
(5)禹是传说时代的英雄,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选《昆虫记》十篇文章,做一下笔记:1.昆虫的习性...
昆虫日记 今天,我读了法布尔所写的一部名著——《昆虫日记》。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完成了《昆虫日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法布尔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日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近了现代文明。 法布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容易。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靠自学先后取得多个学位。他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就是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正因为热爱真理所以撰写《昆虫日记》。 我多么渴望像法布尔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造福啊!然而,平时我连做数学题都不认真,不刻苦。总是这多一个小括号,那落一个小数点什么的。同法布尔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 读过《昆虫日记》和法布尔的生平,我感受很深,《昆虫日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
5)
《昆虫记》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6)
,《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7)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8)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9)
读了《昆虫记》后,让一个曾经对各种小虫子深恶痛绝的我,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让我知道了优雅的杀手——螳螂们为什么要相互吞噬,看到了才华横溢的纺织工——蜘蛛们结网的超凡技艺,了解了凶悍的强盗——蚂蚁们是怎么掠食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书中的那个稀奇的‘小鬼’蚱蜢
——“思布沙”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书中对“思布沙”的的描写片断吧!
它身体的尾部常常向背上卷起,曲向背上,形成一个钩的形状,身体的下面,即钩的上面,铺垫着许多叶状的鳞片,并排列成三行。它的头部也和这种机器相辅相承。这是一个多么怪异的头啊!尖形的面孔,卷曲而长的胡须,巨大而且突出的眼睛,在它们中间还有短剑的锋口;在前额,有一种从未见过的东西--一种高的僧帽一样的东西,一种向前突出的精美的头饰,向左向右分开,形成尖起的翅膀------
在法布尔的笔下,一个个平时令人讨厌、恐怖的昆虫们,变得是那么的可爱,好像精灵一般-----法布尔这种对科学向往、执着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果我平时学习也像法布尔这样努力、坚持不懈的话,那我的成绩一定会大大地提升了。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开阔了眼界。
10)
《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写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
然而,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读完了小学,中学;成年后只靠中学教师的工资,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发布而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极了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张“板凳上”。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
在这本《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虫记》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
5)
《昆虫记》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6)
,《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7)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8)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说:“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若不是有为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一部《昆虫记》。
9)
读了《昆虫记》后,让一个曾经对各种小虫子深恶痛绝的我,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让我知道了优雅的杀手——螳螂们为什么要相互吞噬,看到了才华横溢的纺织工——蜘蛛们结网的超凡技艺,了解了凶悍的强盗——蚂蚁们是怎么掠食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书中的那个稀奇的‘小鬼’蚱蜢
——“思布沙”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书中对“思布沙”的的描写片断吧!
它身体的尾部常常向背上卷起,曲向背上,形成一个钩的形状,身体的下面,即钩的上面,铺垫着许多叶状的鳞片,并排列成三行。它的头部也和这种机器相辅相承。这是一个多么怪异的头啊!尖形的面孔,卷曲而长的胡须,巨大而且突出的眼睛,在它们中间还有短剑的锋口;在前额,有一种从未见过的东西--一种高的僧帽一样的东西,一种向前突出的精美的头饰,向左向右分开,形成尖起的翅膀------
在法布尔的笔下,一个个平时令人讨厌、恐怖的昆虫们,变得是那么的可爱,好像精灵一般-----法布尔这种对科学向往、执着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果我平时学习也像法布尔这样努力、坚持不懈的话,那我的成绩一定会大大地提升了。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开阔了眼界。
10)
《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写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
然而,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读完了小学,中学;成年后只靠中学教师的工资,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发布而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极了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张“板凳上”。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
在这本《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